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协要闻

【图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莅巴调研纪实

【字体: 】 【编辑日期:2010/1/5】 【作者:罗罗】【阅读:
    2009年12月30日至3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带着对老区发展的无限牵挂和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率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省委常委、秘书长、统战部部长陈光志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风尘仆仆莅临巴中慰问调研。
2009年12月3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在巴期间,刘奇葆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市委副书记、市长蒲波等陪同下深入南江、巴州区,入企业、进农家、到基地,在龙头企业、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建设工地了解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大交通建设情况,并亲切看望慰问了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向老区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省委书记亲民务实的风范深深地铭刻在老区人民心中;省委书记沿途所留下的加快巴中发展的宝贵指示如春风化雨,给400万巴中人民巨大的鼓舞;省委书记对巴中革命老区大交通的关怀和厚爱,深深铭刻在400万老区人民的心中。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巴中的大交通即将形成,农村产业发展如何?是省委书记刘奇葆此次视察的重点。
  31日一早,刘奇葆来到位于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的开泰生猪扩繁场了解扩繁场带动农户规模化养猪、增加收入的情况。
  开泰生猪扩繁场是由本村回乡创业青年何显飞带领16名畜牧科技人员以资金和技术、18户农户流转土地120亩折价入股兴建。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十多幢“猪别墅”布于山下。
  看到省委书记到来,何显飞迎上去介绍说,扩繁场目前采取的是“猪—沼—菜”循环养殖模式,建设起了无公害生猪养殖示范基地。
  “扩繁场年出栏肉猪多少头?”刘奇葆关切地问道。
  “扩繁场目前已完成投资2400万元,建成2个二级扩繁场,3个仔猪繁殖场,圈舍4万余平方米,存栏能繁母猪2300余头,年出栏优质肉猪4.5万余头,年产值达到5000余万元。”何显飞回答。
  “目前,你带动了多少农户?”
  “我们采取了寄养方式,与325户贫困农户签订寄养合同。”
  “养一头猪,有多少钱可赚?代养积极性高吗?”
  “我们实行仔猪统供、饲料统配、技术统包、肥猪统销的办法,公司按增重0.7—1元/千克的标准支付代养劳务费,户均年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农户的代养积极性很高。通过仔猪寄养、技术指导、保价销售等方式带动30多个村2600余农户发展养殖业,带动农民增收。”
  在扩繁场生猪电视监控室,12个电视屏幕上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生猪有的吃食、有的听音乐、有的戏嬉,工人们正忙着为生猪打扫清洁……
  刘奇葆一边看一边高兴地说,这才叫现代化规模养殖。
  “你还有什么打算?”
  “我的打算是再投资3000万元,建二级扩繁场2个,仔猪繁殖场10个,年饲养能繁母猪5000头,出栏优质生猪10万头。”
  “不错,这个养殖场不错。”刘奇葆高兴地说。
  扩繁场生猪电视监控室外,八幢猪舍一目了然,利用猪粪修建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管伸向远方。刘奇葆说,规模养殖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利用猪粪可以生产清洁能源——沼气,沼气底料还可以作有机肥料发展绿色蔬菜,蔬菜又可以用作饲料发展养殖业,这就叫循环经济。
  “养鸡、养鸭吗?”刘奇葆问道。
  “养鸡、养鸭是我们的传统养殖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殖。”
  “农户养殖有规模吗?”
  “除了专业养殖场有规模外,农户家大多都是零星养殖,不成规模。”
  刘奇葆听后要求,养殖业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养猪不仅要有规模养殖,还要有龙头企业,养鸡、养鸭也可以进行规模养殖。养鸡、养鸭也要培育龙头企业。要通过养殖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养殖业发展,力争使农民养殖业的收入超过种植业的收入。
  “谢谢你!你为群众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目前,猪肉价格已经回升,祝愿你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临别时,刘奇葆握着何显飞的手祝愿道。
  刘奇葆指出,做好老区扶贫工作,加快老区发展进程,要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更加注重“造血”,依托巴中丰富的资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要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引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响品牌。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条条村道路连接家家农户。如何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是省委书记一路关心的大事。     
  沿着崎岖的小路,刘奇葆专程来到他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联系点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调研并看望村里的群众。
    刘奇葆来到村民贾发华家院坝里,同围坐在温暖火盆旁的乡亲们亲切地拉起家常。
  “过去,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受条件限制,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很落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依然贫困。党中央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发展,号召各级干部联系基层,通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等措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我这次从成都来就是专门调查研究并看望你们的,大家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希望听到大家的心里话。”
  刘奇葆真诚的开场白打动了每一位乡亲,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村支书赵明勇告诉刘奇葆,全村辖8个组、412户、1645人,其中贫困户176户670人,是全县扶贫重点村。有村道公路10.2公里、耕地面积1320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
  “村里有一条干线,有这么多林地和耕地,村里面积也这么大,这就是资源,要创造条件,把资源开发出来,把人才培养起来。”刘奇葆鼓励赵明勇说,目前尽管发展条件还很差,但比过去有很大改变。路通了,水利设施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还有一部分村民在外打工,他们不仅致了富,而且回来还可发展生产,只要我们自力更生,村里一定会有新的发展。
  “村里教育办得如何?有小学吗?”刘奇葆问。
  “村小有一到四个年级,96个学生,5个教师,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赵明勇回答。
  “教育一定要抓好,要把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义务教育质量要提高,确保普及率达100%,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下一代。”刘奇葆殷殷嘱托。
  “刘书记,我有一个问题要提。我们村道路修起这么多年,没有得到硬化,晴通雨阻,车辆通行不畅。”村民岳全志说。
  “好!请省交通厅高厅长给你们解决!”
  “没问题,回去后我们马上派人来。”随行的省交通厅厅长高烽回答,村民高兴地鼓起掌来。
  “水利方面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刘奇葆关心地问。
  “我们村水库没有发挥很好的效益,住在山上的村民饮水不方便,希望能把渠道整治一下。”村民杨绍斌说。
  “要发动群众打水井和饮水池。水利问题就交给水利厅解决。”
  “好!这个问题昨晚我们就与县上研究过了,马上着手解决。”省水利厅厅长冷刚回答。现场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感谢刘书记,这几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种粮有补贴,学生读书有‘两免一补’,贫困户有低保,农村用电同网同价,还有退耕还林政策,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
  “还有新农合。”刘奇葆补充说。
  “对!新农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最高可报2.5万元呢。”杨绍斌说。
  听了村民的发言,刘奇葆十分高兴。他叮嘱当地干部,老区经济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继续把道路建设、发展水利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紧抓好,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发展现代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养殖业要开拓新思路,不仅养猪,还要养鸡、养鸭,要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带动产业发展。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每个地方要有1至2个龙头企业带动。还要发展劳务经济,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