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一五”实施人才战略综述
古往今来,贫穷、落后、封闭是聚集人才的最大障碍。
因为贫穷,因为落后,因为封闭,我们不容易有多少人才的概念,我们不容易有多少人才的意识,我们更不容易有强烈的人才重要的认识。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一场“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战争在全市全面打响。
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高地!人才是核“芯”竞争力,现在最紧缺的就是人才……这些理念性的口号,5年来,喊得那么响亮,实施得那么坚定不移。
回首,人才的标准问题、人才的引进问题、人才的使用问题,在争议中得到了求同,在探索中找到了出路,在前进中有了支撑。
5年来,市委对人才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人才的意识得到了唤醒,人才的标准得到了提升,人才的理解迈向了深刻,形成了尊重人才、包容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长期以来,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的唯一法宝就是苦干。是不是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苦干,就是看能不能吃得苦、舍得干。对干部的评价,只要勤劳吃得苦,就是人才。
在贫穷、落后、封闭的时期,这样的评价标准没有错。2005年,巴中大马力、快速度推进了开放步伐。
在开放中遇到的几件事,让这样的评价人才标准受到了极大冲击。
在一次招商引资会上,由于我们没有可以用流利英语对话的工作人员,大大降低了投资商的投资意向。
在交通建设中,由于缺乏高水平的路桥专家,光是拼人力,交了不少“师傅费”,做了不少无用功。
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上,由于没有大手笔的专业规划人才,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不遂人意。
……
这样的尴尬碰撞,实质是人才缺乏和发展需要的碰撞!
碰撞,带来了阵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生。
很多干部都认为,原来,评判是不是人才,苦干重要,但更重要的要看有没有干这个事的能力。时代不同了,光靠苦干不行,重要的是看头脑、看智慧。
2006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仲彬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响亮提出“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并指出,肯干事是态度,是责任;能干事是前提,是基础;干成事是效果,是目的。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成了评价“人才”的一个标准。
走出人才标准的认识问题后,另外一个现象被“拨开云雾”:
巴中每万人中人才拥有量不足300名,大学本科生、专科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硕士研究生以上仅12名。
巴中每年考上一万多名大学生,而每年回巴中工作的大学生最多几十人。
巴中的优秀年轻干部、优秀教师、优秀医务人员,每年都有上百人流失到发达地区……
为什么?仅仅是因为巴中太边缘了、太贫穷了,留不住人才?
通过冷静、理性的分析,从现象的背后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解决人才问题,首要的就要营造尊重人才、包容人才的氛围。
几年来,李仲彬无时无处不讲人才,无时无处不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巴中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发展滞后,巴中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
巴中的发展要靠人才!巴中的未来要靠人才!巴中脱贫致富要靠人才!巴中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要靠人才!
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了人才,谁建立了人才高地,谁就主导了这个世界!
人才危机是最大的危机!
……
这些人才警示录,随时挂在了李仲彬的口边。不管是什么场合,不管是什么会议,李仲彬就是“偏题”都要扯到人才这个问题上。
不痛则不通。在前不久的一次大会上,李仲彬还引用华君武先生 《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 漫画,毫不客气地讲,我们现实中“武大郎”式的领导大有人在。一些领导干部心胸狭窄,容不得能力、水平、见识比自己高的人;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害怕与能力、水平、见识比自己高的人共事,担心别人替代自己,担心自己权位丢失;一些领导干部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自己没有主见,不向别人请教学习,不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学习“武大郎”、不能使用“武大郎”、不能成为“武大郎”!
各级各部门决定人才命运的“一把手”的思想通泰了起来,主动走出去招募人才,积极启用内部人才,班子配备副职时还请求组织配能干的。人才成了
“抢手货”,也消除了“枪打出头鸟”的顾虑,敢于大胆展现自己的才能了。
氛围是可以“讲”出来的。通过“讲”,人才观念渐渐进入了全市各级干部的大脑和心灵。
不嫉贤妒能,不求全责备,不夜郎自大。嫉贤妒能是一种狭隘,求全责备是一种打压,夜郎自大是一种骄横。渐渐的,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
认识解决了,氛围形成了,也就打开了“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大门。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关键在“磁力”。搞五湖四海公考,出优惠政策招引,重实干实绩提拔,请平庸官员让位……5年来,一项项打造人才聚集地的硬措施落地生根
规划是纲,纲举目张。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巴中市“十一五”人才规划》,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巴中市引进硕士研究生等优秀专业人才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10多个指导人才开发重要文件。对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提出了指导意见,加强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同时,市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成立人才办公室,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地各部门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按党管人才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人才工作部门绩效管理机制、人才工作评估机制。
“要用待遇留人,要从制度设计上来下功夫、做文章,只有制度才会管用,不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就是一句空话。”李仲彬对怎样留住人才再次提出了要求。
接着,市里出台了“给编制、给岗位、给待遇”等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元和10万元的安家补助费,并分别享受正科级和副县级待遇,且在家属调动、子女就学、学习培训、提拔使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批批博士、硕士和“211工程”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向巴中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奔来。
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优惠政策和待遇,更重要的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和包容。
五湖四海招引人才的,一样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2007年8月,巴中市向全国统筹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拿出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正县级)、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等10个县级领导职位参加公选,职位数量和职位“吸引力”都位居全省前列。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内蒙古、黑龙江等21个外省(市、自治区)的503名考生报考。
2008年4月,市委再次公开选拔一批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一批年轻的“县官”应时而生。2009年 9月,巴中市再次拿出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