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5年水利投入23.5亿元,突破山区发展“水瓶颈”
加大投入 突破瓶颈 水兴百业旺
“昔日泪眼望枯井,今朝泉淌致富路”,这副对联贴在巴中市平昌县坦溪镇民兴村农民魏传学新建楼房的大堂门上。2005年前,一遇干旱老魏一家都会为缸里、田里缺水而愁容满面。而现在,水龙头一开,随时都流出清澈的甘泉,屋前的水池里常年鱼跳鸭叫。一年下来,2.8亩稻麦蔬菜,鱼池养鱼,加上养猪和鸡鸭,共收入1.6万多元,再加上劳务收入2.1万元,三口之家生活殷实。
短短5年,魏传学一家生活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源头在“水”。
作为革命老区和干旱山区,巴中发展受制于水,脱贫依赖于水。"十一五"期间,巴中市着力夯实水利基础,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3.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新建水利工程1237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3万亩,解决了农村87.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年水产品总量达到5.9万吨。
有了水,就有了增收“活路”。一片片农田告别靠天吃饭,一个个村庄告别饮水难,许多农民说水利送来的是“幸福水”、“致富水”。2010年,巴中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750元,增幅超过13%。
政府主导 机制创新 建管两手抓
以前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周家塘村民们只用水,不管护,水利设施常年渗漏。成立用水协会后完全变了样:争取项目补助14.32万元,群众筹资4.5万元,治漏、清淤、扩容,新增和恢复蓄水7500立方米。去年春旱,村民按抽签顺序灌溉,没再出现一例用水纠纷。
这是巴中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政府主导,加大投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巴中探索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去年底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92%和205%。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说,“十二五”期间,巴中将全力打好水利建设大会战,努力打造大中小微结合、利农利工利商利民的水利综合体系。
巴中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大户、农村能人和企业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平昌县江口镇太平村,引进业主整治山塘6口,新建蓄水池6口,建设配套渠道4800米,新建蔬菜、食用大棚100多个,成为县城“菜园子”。
巴中市水务局局长严敏介绍说,到2015年,巴中要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8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21.5万亩,基本解决城乡饮水安全,实现“山青水美”。(转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