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高规格”扶贫会透露五大“超常规”信号
超常规动员
从“扶贫”到“脱贫”
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以前讲‘扶贫’,现在说‘脱贫’,一字之差,耐人寻味,体现出在小康冲刺关键阶段,我们与绝对贫困进行最后决战的意志,这是大决战前夕的有力动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一字之变,凸显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释放出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
专家认为,面对减贫严峻形势,中央发出强力动员令,正当其时。
超常规问责
签订承诺书立下军令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立下军令状,说明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决心到了空前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中央出台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最终能不能完成,效果好不好,精不精准,主要靠地方党委政府实施,特别是县级以下党委政府。“立下军令状,也就意味着要实施问责制。”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
根据会议提供的信息,我国将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查问责。与此同时,脱贫攻坚实绩也将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脱贫攻坚第一线将成为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大显身手的重要舞台。
超常规投入
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相匹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要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增收不乐观,但可以肯定,未来5年扶贫资金不但不会减少,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扶贫投入还会明显增加。”李实表示,从历史数据看,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仅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72亿元增长到467.4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预计这一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还将有进一步增长。
我国将设立扶贫再贷款并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
超常规退出
“摘帽”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贫困帽怎么摘,干部群众十分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设定时间表凸显出中央稳步推进脱贫工作的决心,同时也是向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发出信号:不贪恋附着在贫困帽上的各种政策红利,必须把精力真正放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扶真贫、真扶贫。”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政策少了,会不会返贫?一些基层干部心中无底。此次会议明确摘帽不摘政策,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超常规退出机制,充分考虑到了贫困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贫困地区稳步脱贫、避免返贫,具有合理性。”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超常规激励
靠辛勤劳动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他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输血”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身的辛勤劳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样的脱贫不持久,好日子是自己干出来的。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李国祥认为,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地区完全可以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租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据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