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亲 造福桑梓
---------平昌县政协领导干部回乡开展群众工作纪实
“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当这首亲情融融的歌传遍大江南北时,那份思家、念乡的情愫浓烈地荡漾在神州大地。常回家看看,常回家乡看看,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排忧解难,已经成为平昌县政协领导干部履职为民的自觉行为。
察民情 做乡亲的贴心人
“袁主席,我家今年杀了两头年猪。”
“娃儿在外头打工收入也不错。”
……
正月初三,县委常委、县政协主席、统战部部长袁发展遵循自己多年形成的规矩,又回到家乡南风天山村给乡亲们拜年。乡亲们纷纷从家里走出来,围着袁发展,七嘴八舌地讲述着自家的情况。
听着乡亲们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袁发展心里既欣慰又感动。欣慰的是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感动的是每次回家乡,乡亲们都会与他拉家常,摆村情,聊农事,谈发展,把他当成最贴心的人。哪怕自家与别人闹矛盾的家常事,乡亲们也会毫不避讳,滔滔不绝的讲给他,请他“公断”。村里有兄弟俩,因为家庭琐事,矛盾不断,以至将积怨延伸到下一代。袁发展得知这一情况后,语众心长地教导俩兄弟,要顾大局,多体谅和包容,不要太计较。对这兄弟俩的子女,袁发展更是倾注真情,从思想、学习和工作以及待人处事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袁发展说:“乡亲们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能为乡亲们做一些事,内心就很踏实。”
“老人家,身体好些么?”腊月二十八,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苟于洋风尘仆仆回到家乡驷马镇柿园村看望苟兴阶和老伴王景芳。苟兴阶紧紧抓住苟于洋的手,激动地说:“你又回来看望我们了,真不知该怎样谢你啊!”这已是第几次看望村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苟于洋自己也记不清了。每到春节前夕,苟于洋都会带上为老人们备好的礼物,专程赶回柿园村,看望父老乡亲,为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与祝福。对因生病或是特别贫困的家庭,他都会为其送上慰问金。
“我是从农村一步步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对家乡以及父老乡亲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们的一切都让我牵挂……”每当县政协副主席向家宝一提到家乡岳家镇及父老乡亲,字字句句满含深情和眷念。“情寄家乡,心系乡亲”,是这个农家子弟对自己的要求。为家乡父老解决“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问题;为贫困家庭送去肥料、种子,手把手教授农业技术;资助贫困优秀学子完成学业;创办台属子女学校;为乡亲们送树苗;成立“爱心基金会”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证明这个农家子弟对乡亲们的体贴与关爱。
解民忧 做乡亲的守护人
俗话说“大爱无疆”。袁发展不仅对南风乡的父老乡亲充满了深情和关爱,对挂包的大寨乡百姓也饱含真情和热爱。“上学难”曾一度困扰着该乡代家村的家长和孩子们。当袁发展得知该村的孩子们一直在破旧简陋且有安全隐患的教室读书时,心里既担心又焦虑。“一定要让孩子们上好学”成了袁发展的心愿。在他的呼吁和努力下,为该村筹措了修建校舍的资金。不久孩子们便搬进了新校舍。红武村的饮水难、出行不便也曾是两大难题,在袁发展的多方奔走和努力下,该村修建了拦河坝,使人畜饮水有了保障,修建的村道路畅通无阻,现在乡亲们出门很方便。
“如何帮助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苟于洋思考的问题。为了让世代受苦受累的柿园村父老不再为饮水发愁,苟于洋亲自找寻水源,自己掏钱化验水质,使乡亲们吃上了自来水。为使村里能用上电,告别用桐油照亮的时代,苟于洋也是多番奔走,历尽心血。为解决柿园村上学难、行路难问题,他更是倾尽全力跑项目、找资金,为该村建起了漂亮的校舍,修建了宽敞的水泥路。
兰草是县政协副主席游泽莉的家乡。每月至少回家乡一次已成了她给自己制定的“纪律”。而每次回去时,游泽莉都不忘去建政村看望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为了让母子俩生活好一些,游泽莉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帮扶,更是从精神上鼓励和安慰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在游泽莉的思想里,为民是履职,更是一份责任、一项使命、一种承担。她还将关爱的目光绵延到了“第二故乡”---挂联的岩口乡老君村的孤儿王小霞身上。为了让王小霞以后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游泽莉将帮扶改为领养,从此成了她的守护人。
县政协领导班子解民忧动真情,仅去年以来,共为家乡及挂联乡镇捐赠和协调各类资金达200万元。
助民富 做乡亲的领路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如扶智”这是政协人的观点。
在大寨的宝堡村,一村民欲办砖厂,却受到土地问题的制约。当袁发展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找相关人士协调,他说:“村民办厂是好事,是脱贫致富的好办法,一定要全力支持,我们更要鼓励更多的人来投资办厂,做致富带头人。”
科技信息是第一生产力。县政协副主席张仕太深知科技信息对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要性,为此亲自到县科协协调,将“送科技信息到村”的点设在佛楼的高峰村,并配备一台电脑,为该村百姓快速、便捷掌握科技信息提供了方便。为帮助该村贫困党员邹家帮脱贫致富,他还亲自为其送去仔猪和化肥等物品。为帮助因火灾而导致家徒四壁的大松村村民杨登志和杨登奇,他特意组织相关部门为其捐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们不仅要帮助乡亲们解决当前困难,更重要的是培养乡亲们自己解决困难的智慧和能力。”这是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廖继昌对自己的要求。他虽是宣汉人,对第二故乡—-高峰乡,却是情深意笃。他不仅为该乡戏楼村、南斯村孩子们能在安全、明亮的校舍读书奔走,还为乡亲们能用上安全、便宜的电而四处协调,更为乡亲们争取项目和资金而不停呼吁。
从板庙乡凉水村走出来的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孙高晓,只要一提到家乡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充满深情和眷恋。在生活上关照乡亲们,在生产上指导乡亲们,在创业发展上引导乡亲们……只要是乡亲们的事,他都会尽全力帮扶,从不含糊和推诿。今年来,他已两次回乡调研,仅正月初三就走访座谈了6户人。他说:“常回家乡看看,能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是我最开心的事。”
党组副书记孙良旭在帮扶乡亲脱贫致富上也自有诀窍,那就是“送一把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书。为乡亲们送创业致富的书刊,带去科技读物,引领其走上致富之路。对当过县畜牧局长的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李星明来说,“因地制宜,因人而议”,这是他帮助乡亲们致富的经验。他凭着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优势,不仅根据乡亲们的各自优势和实情,在产业加工、种养殖上出谋划策,更为其牵线搭桥,找项目、资金,成为乡亲们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如今,常回出生地与老百姓“摆龙门阵”,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已成为平昌县政协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职工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了!(杨希纯 冯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