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村社管理
平昌县政协 苏 毅
近年来,党委政府主要着手于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民生项目等领域发展,淡化甚至忽视了农业产业和农村管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农业产业投入大,比较效益差,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抓农业产业就显得要素不全,难见明显成效,农村管理存在范围宽、投入大,机制缺失状态。
加强村社管理,关系着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局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现状和问题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却生机缺乏活力不张,人户稀疏,劳动力减失,土地撂荒,村社管理非常薄弱。据调查和掌握,村社的管理薄弱环节又在财务管理和组织管理两个重点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就村级财务管理而言,较多的村已行成财务黑洞,相当数量村的财务混乱,失之于管,失之于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集体资产管理范围不明确。换届的乡村两委根本不明确集体资产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方式方法,即使明确也是含含糊糊或装作不知,甚者是故意为之。日常工作主要是在底线工作和接受新的工作任务上,村干部好当,有当头,就出现很多地方换届村干部争着当的现象。
2、村级财务黑洞明显。虽然搞了村财乡集中核算体制,也仅仅是就账计账,会计职能作用未充分发挥,在村社目前涉及的多方面的账目资金不能掌握和监管。比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土地流转出让、拆迁安置补偿、山林水利拍卖、计划生育、户籍人口管理、粮食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外迁外出户、死亡注销户、救灾救济物款、扶贫开发资金、历欠往来结算等等方面的集体账目资金,很多是无账可记,有账不记,故意不记致使村级财管呈现黑洞。然而当前绝大多数的村是空壳村、负债村。而仍然很多承包户从未见到过补贴,也未管理自己的承包田土。
3、财务不明账务不清。特别是2003年税费改革以来,取消农业税和提留统筹,2006年实行直补政策,再加之其他因素,诸如行政区划调整、乡村两委班子换届等,造成乡村往来不清、村与户往来不明、结算不按时。支出混乱,不合理不合规严重,票据不合规等等,账务不规范形成村级混乱、农户糊涂,村级干部趁混水摸鱼不在少数,致使村级财务混乱,一些村还存在剪不断,理还乱,造成农民群众心知肚明怨气大。
4、公开不够民主不强。大部分村级财务公开是走过场,没有过硬的方式和明细结构。框架式、模糊式、粗浅式。试想谁会去明查细算,更有甚至根本就是“忽悠“。所谓的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大部分地方就是名不符实。
5、基层政权监督组织职能不健全。针对农村村一级,乡镇党委政府应该是监督和管理主体,因为职能职权及必要的组织机构未健全,现有的纪检、财政权威性不够,力量薄弱,难以着手,从而监督、查处效果可想而知,反而被群众误认为“走过场”“官官相护”,怀疑其公正,降低政府与干部的公信力。
6、村级党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村社党组织沿袭了上世纪建制,缺乏更新和创新,凝聚力和战斗力并非想象的那么强硕,党员外迁外出、老化退化等现象突出。尽管在制度设计上村级党组织虽然是村社财务监督小组,但实际上未完全着手村社财务管理中,或者支部书记家长制一手独揽,或者只管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或者相互默契共同趋利,未真正发挥堡垒作用和监督作用。一些村干部在换届时动用宗族势力、社会关系,甚至请客送礼等不正当手段上位,结果是动机不纯,群众基础不牢,服务意识淡化,思想品质不端正。在一些村社,门徒会等邪教和迷信盛行,支部书记熟视无睹。村社党员老化退化现象严重,外出外迁比例高,因人情世故或事不关己不愿参与村级管理党员不在少数,因而党支部堡垒作用和监督作用难以见长。
对策与思考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从阵地建设、班子建设、制度建设上让基层组织运转正常有力。付与基层政权堡垒内涵扩大更新。加强干部培训,做到干部培训常态化、定期化,培训到村,培训到人,让乡村干部熟知工作范围和基本业务,应知应会法律法规。
2、健全公开制度。对村社财务一是开展定期监审,严格纪律。二是确定公开时间、范围、结构、内容,让公开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杜绝“忽悠”。三是硬性做到村村年年“晒”帐、届届“晒”帐、工程项目单独“晒”帐等方法,用简单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让群众明白知晓,直接监督。
3、加强查处力度。在农村村级查处上空白居多,大量的集体资金在流失。县级公、检、法、纪检、监察等部门和机关加大查处力度,做到“快、严、准、狠”,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办理,勿因小而不办,勿因远而不办,给群众一个明白的说法,起到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推动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村社管理是形势所需,是农民所需,是利在长远之事。是维护农村稳定局面,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