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抓” 增强提案实效
作者:平昌县政协副主席 游泽莉
    提案是政协履行职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政协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近年来,平昌县政协坚持以提高提案质量为中心,以增强提案实效为目标,积极探索和丰富提案工作的形式、方法和内容,推动提案工作深入发展。
    一、抓质量,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质量是提案的生命。针对提案数量越来越多、高质量提案相对较少的问题,我们在保护好、发挥好委员撰写提案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好、组织好委员提出高质量的提案。一是当好委员撰写提案的“服务员”。通过提案讲座、政情通报、研讨交流、印发建言立论、组织调研视察等形式,帮助委员知情民情,使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补党委、政府千虑之所不及,能解决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热难点问题。二是建立征集提案的多元信息转化机制。将大会发言、视察、调研报告、“无题座谈”中反映中的意见建议,征集转化为高质量提案;对一些事关全局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宏观性提案,上升为建议案送交县政府。如:《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城公交客运管理与服务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尽快解决乡镇卫生编制》等提案和建议案分析透彻,措施具体,建议可行。三是加大界别集体提案征集力度。通过委员密切与所在界别群众的联系,广泛听取界别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形成集体提案。如:《解决城区“菜蓝子”问题的几点建议》、《铲除黑网吧,净化育人环境》、《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解决行路难》、《规范县城房地产业》等提案,立论有深度,涉及面广,通过办理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四是严格立案标准。实行二次审查制度和重点提案主席会议审查制度,加强审查立案工作。五是完善激励机制,发挥优秀提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二、抓督办,实现由封闭型向公开型转变
    提案办理是提案工作的中心环节。一是推广提案面商制度。按照不同提案内容,采取分类面商、联合面商、重点面商、委托面商等形式,使“提”、“办”双方直接对话,打破“单向答复”、“文来文往”的办案模式,或协助承办单位“登门走访提案人”,或约请“提”、“办”双方到政协交换意见,实现提案办理“从封闭”走向“公开”。二是建立主席会议督办重点提案制度。每年从委员提案中筛选一些涉及全县改革和发展大局的重要提案,以及事关民计民生热点问题的提案,由主席、副主席亲自督办。如今年,县政协领导督办的《整治环境噪声污染,还老百姓一片静土》、《规范县城大街小巷路灯建设》、《集贸市场环境卫生亟待整治》等10件重点提案,收到政协委员、承办单位、社会各界三方满意的良好效果。三是建立跟踪回访“问效”制度。按照“抓重点,促一般,跟踪督办,强化实效”的要求,每年8月份开展“提案跟踪回访活动”,采取听情况、看现场、查效果等形式,对落实措施不力的答复,要求承办单位限期重办答复,减少了“重答复、轻落实”的应付现象。四是开展提案办理评议工作。召开不同类型的评议会,对重点提案专题评,热点提案公开评,难点提案跟踪评,以诚相见,严肃认真,举事有据,议事有理,客观公正,达得提高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积极性和承办单位主动性的“双赢”目的。
    三、抓转化,实现答复型向效益型转变
    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的落实是提案经济、社会效益的最终体现。一是提案工作与完善政府决策相结合,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政府把政协提案作为执政资源,把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决策程序,每年“两会”后,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案办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提案签批、部门联合办理等制度,使提案在开拓政府决策思路、推动决策实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提案办理与政务工作相结合,推动“阳光政务”运行。每年政府对提案办理工作在政协第四季度常委会上进行一次通报,答复委员询问,进一步征求意见,积极落实提案涉及的问题。三是新闻媒体加盟,扩大提案的社会影响。把提案的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平时工作的一般性报道外,在电视台开辟《关注》栏目,邀请各界人士积极探讨,阐发观点,建言献策,深化提案工作的宣传报道,增强提案工作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