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政协委员李国金建言:我县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思考
    去年我县重点建设2个重点镇、3个中心村,启动建设197个聚居点、15928户巴山新居。目前,基本建成聚居点185个(其中渠江流域灾后新村聚居点114个)。建成新居15442户(其中倒房户重建6881户)。巴山新居建设改善了农民住居条件,培育了特色产业,强化了社区管理,创新了建管机制,不仅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还迎来了省内外兄弟县区学习观摩和众多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成为全市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典范。但是,工程推进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划编制与建设任务有差距。一方面,全县规划专业人员少,规划任务重;另一方面,乡镇已负担众多聚居点的规划编制费用,主动申请规划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规划上难以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无规先建时有发生。面对市县对巴山新居的目标考核和县级相关部门对无规先建的清理和查处,乡镇进退两难。
    二是设计与农户需求有差距。户型设计在造型和风格上层次单一,功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户居家需要和不同经济条件农民的建房需求。同时,普遍按照地震灾区建房标准设计,标准过高,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增加建造成本。
    三是认识和行动有差距。一些示范点上个别乡、村干部把新居建设任务的责任推给县级相关部门,客人当主人,主人当客人;一些面上的个别乡村干部,不主动作为,等项目、等资金,不给政策和资金就不启动聚居点建设;一些示范点上的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主体作用缺失。
    四是建设与投入有差距。一方面,示范点上公建部分任务重、资金缺口大;另一方面,面上公建部分无项目支持,无资金投入,奖补政策不到位,制约了聚居点启动和建设进度。
    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强化科学规划。一是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原则,结合山区地理特征和村民意愿,通过“三上三下”合理布局、规划新村聚居点。总体规划必须与实施规划同步。二是在户型设计上体现梯度性、突出实用性,根据不同人群需要设计不同面积、功能和造价的多种户型,以供选择。三是公开规划。规划制定后,及时向村民公布,为规划有效实施和工程稳步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2、强化主体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宣传教育、项目支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变“要我建房”为“我要建房”,激发新居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组织群众代表实地参观体验,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让老百姓向重点镇、中心村和聚居点自愿集中、主动集中、放心集中;另一方面,分点和面制定统一的农户建房补助、公建、公摊标准,做到权、责、利明确。在实施重点上,全县面上的新村建设可根据群众意愿、基础条件、经济实力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场镇开发抓新村聚居点建设,在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地方优先启动聚居点建设。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在严格按照规划选址选图的基础上,鼓励农户自建,从而解决人员聚集、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资金缺乏等难题。同时,根据群众意愿,选择有资质、有实力、讲诚信的施工企业,充分利用各乡镇组建的农房建设服务队,作为巴山新居建设的主力军。
    3、强化产业支撑。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依托温氏集团,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农民利用撂荒土地发展经济林木和以桤木为主的速生林,大力推广微型机械,发展农机大户,让土地向业主、农机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积极引进外资,盘活现有农产品企业,建设具有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或园区。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公司+基地+农户”、“园区+业主+农户”的路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在先论证后规划的基础上,将农村土地(山林、河流、沟渠、塘库等)划分为产业培育区和自由种植养殖区,引进业主,培育大户,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三是以“巴山新居”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挖掘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坚持“产村一体,农旅相融”,加快发展以“一乡两园三线”为主轴的乡村旅游业,依托10万亩高产双低油菜示范片建设,举办好油菜花节,全力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
    4、强化资金投入。一是加强项目整合。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凡是能整合的一律捆绑使用,集中资源用于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二是引入市场机制。把能够市场化、可以营运化的项目推向市场,采取BT、BOT等模式,广泛招引社会投入参与新居建设。三是增加信贷投入。协调帮助农民办理低息或无息贷款,让农民摆脱建房无资金的困境。四是拓宽资金来源。用好用活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集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先期投入,配套完善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盘活农村资产,为聚居点和新居建设筹集资金。五是加大面上投入。除资金重点向示范点倾斜外,应参照省财政厅关于巴山新居公建部分的补助标准,对面上聚居点建房和公建部分给予适当奖补,调动乡镇和建房户积极性,促进巴山新居工程有序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