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平昌政协委员孙亮建言:加快园区建设 撬动工业发展

【字体: 】 【编辑日期:2013/1/21】 【作者:政协】【阅读:
    去年以来,按照县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产城一体、园区相融”的发展思路,平昌工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园区建设正在成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星光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摩机械制造和以白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计划到2016年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5户以上,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园区基础建设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入园在建企业7家,总投资36亿元,建成后产值将达51亿元,税金3.5亿元。在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加以解决。
    一、投融资渠道单一,财政风险较大。园区建设最大的困难是园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政府包揽,财力有限,风险很大;靠银行贷款,园区既缺少优质资产作抵押,银行又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和资金风险因素而“惜贷”。园区基础设施基本采用BT方式建设,需政府分期回购和偿债,增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和风险。
    二、规划控制滞后,制约园区长足发展。一是园区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衔接不紧密。二是园区功能划分不明,没有独立和明晰的商贸、物流、行政办公、生产、生活功能区;相关企业不集中,不同产业的加工企业比邻混杂。三是规划执行不严格,入园项目在选址、用地面积、规划布局等环节随意性大,基础设施跟入园项目走,路网和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管网设施不能先行或同步实施。
    三、园区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创新和完善。虽然成立了工业园区管委会,但编制不足,人员不够,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难以承担园区的规划编制、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责。同时,园区投融资建设平台不健全,难以发挥园区投融资建设的市场主体作用。
    四、园区建设及工业用地矛盾突出。园区现有1300亩国有土地基本用完,无用地指标,已影响到园区的建设和企业入园。
    就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完善园区规划。一是产业园区规划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对接,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协调一致;二是建立和完善“五位一体”的园区规划体系,抓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是发展路径)、功能配套规划、要素保障规划(土地、水、电、气、道路等生产要素)、建设规划;三是严格规划执行,重大规划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企业建设规划必须服从园区规划,根据不同产业和投资额度,对用地面积、用地范围、投资强度、建筑系数、容积率、非生产性用地等作出硬性规定。
    (二)创新投融资建设模式。积极探索政府投入、部门参与、企业配套、市场运作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完善政府投入。建园初期,政府投入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渠道,应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向园区输血。二是强化部门参与园区建设。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并纳入年度考核,推动全社会参与共建园区。三是积极立项争取。充分利用现有的项目资金政策,园区管委会积极与发改、经信、建设、水务、交通、林业等部门衔接,将园区的供水、供电、绿化、通讯、道路纳入行业和部门相关规划,通盘考虑。四是组建园区融资平台。通过平台,大胆探索与外地政府、企业合作建园模式。
    (三)加强入园项目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入园。所有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入驻工业园,优先安排符合园区主导产业定位的项目入园,鼓励本地退城入园。二是在园区产业布局和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实行园区项目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制度,建好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平台,引导固定资产投资、用地规模、投资强度低于入园标准的中小企业租赁和购买园区标准化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三是入园项目选址、规划和建设必须服从园区规划。按照“五向”发展规划,同类和相近产业集聚,相关、相链、配套企业集中;严格控制企业非生产性建设用地,除重工和特殊行业外,原则上修建不低于二层的标准化厂房,引导企业集约节约用地;四是加强项目合同管理。享受优惠政策的入园项目以建成产后的实际投资额度、投资强度为基数,兑现相关优惠政策。
    (四)加强园区用地保障。建立工业园区用地储备制度,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证工业园区建设和开发,每年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园区建设,农用地转用年度指标优先向园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