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政协委员白中询建言: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这是对基层党组织作用和使命的最高概括和最高要求。通过对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现状调查来看,目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趋势良好,实现了“六有”(有机构、有阵地、有制度、有人员、有活动、有影响),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党员结构老龄化。村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的人才选拔培养十分艰难,村干部青黄不接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村换届时支部书记、村主任候选人无竞选对象,他们中有不少的人当了几届或几十年,成了“老油条”,抱残守缺、平稳过渡、不出乱子就是他们的最高目标,至于党组织如何发展,群众如何带领,产业如何布局,心中无数,脑中无谋,墨守成规无新招,思想僵化无创意。年复一年,届复一届,恶性循环。
二是宗旨意识淡化。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有群众意识、奉献意识。个别基层组织负责人,成天忙于自己的家庭琐事,赚钱做生意,不关心群众疾苦,不热心为群众办事;有的认为党员吃亏,没有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有的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对党的方针、政策掌握了解少,宣传发动群众的能力不强;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糙,不懂得怎么去做新时期群众工作。
三是干部作风不实。基层干部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工作推诿扯皮,缺乏大局观念,导致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二是作风拖沓,不能令行禁止,工作不主动,没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三是一些村干部好事争着干,难事绕道走,麻烦事不过问,村级组织工作效率低下。
四是村级收入不强。农村土地承包下户后,原有的一些集体经济组织、公共设施被转卖、变现,现在的集体经济几乎是“空壳村”,即使有那么一点收入的村,也无外乎是在山森、沙石资源上擦边收费。这样,导致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维艰,群众关心关注的公共事务难以办成,甚至最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党组织在群众中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选配支书年轻化。选配村党支部书记的渠道要拓宽,将年轻有为者、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富有创业热情和热心为民办事的人培养成党员,再遴选有德有才的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基层组织增添活力。
二是教育管理常态化。县委可分期分批把基层干部派出去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乡(镇)党委应当因地制宜制定村(居)干部教育、管理、培养中长期规划,把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培养列入党委重要工作日程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治素质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三是组织发展目标化。乡(镇)党委应当把党员发展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重要任务来抓,加强对农村支部班子建设的指导与督查,充分考虑村内党员干部分布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将党员发展任务纳入党支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或者在任期内如果没有发展过一名党员,届满后不应再将其作为支书考察人选。
四是制度健全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健全“三双向一质询”机制;二是要全面推行“三三四四”便民服务机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四是要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保证党员在村内重大决策、重要工作中的参与权,调动和发挥好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调动党员为群众想事、谋事的积极性。
五是夯实基础均等化。绝大多数村无办公阵地、无会议室、无办公设施,要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把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其他社会事务同等享有改革开放成果的权利,享有财力支持的份额。可采取上级政府拨一些、相关部门帮一些、党费支一些、社会筹一些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新建或修缮基层组织办公用房。其次,要将村干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障范畴,逐步解决基层干部老有所养问题,把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具堡垒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