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政协委员苟学兰建言:关于加快平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县委、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的立县支柱产业,可谓决策英明,顺应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但我县旅游产业要加快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民俗风情、现代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深层次开发不够,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也存在配套管理差距大、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二是文化旅游创意和包装不够,产业链不紧密,文化娱乐活动项目少,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开发配套跟不上;三是高层次文化旅游开发专家和人才缺乏,开放融资力度不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建议如下。
一、坚持多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抢抓中央和省狠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项目产品为支撑,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生命,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项目资金,强化重点景区部门挂包力度,尽快设立各级文化旅游机构和咨询服务中心,像抓项目建设一样坚持不懈抓文化旅游产业,尽快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完善刚性长效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重旅亲旅”的良好环境。
二、坚持统一规划,创建特色品牌。围绕“全县一盘棋”,做好景点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把全县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和各种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统一设计,避免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改变各景区景点各自为阵,独立作战状况,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景观带,整体包装推出,促进旅游景区系统深度开发。切实增强“做品质旅游,要优质规划”的意识,在做好景点、道路,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的规划体系的同时,要坚决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例,我县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开发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杜绝雷同现象。如:元山镇可重点打造农业体验式旅游项目,实行“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灵山乡则可重点开发具有参与性的野外登山、生态垂钓、山地自行车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坚持文旅互动,提升竞争实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让文化更富魅力,文化使旅游声名远播。只有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层次,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旅游业。实现我县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重点可以打好“五张牌”:一是以江口水乡驷马景区、白衣古镇为核心的水文化牌。在江口镇、驷马镇、白衣镇的规划和建设上做足“水”文章,高标准打造水上娱乐中心,着力培育水文化体验、娱乐养生度假胜地。特别是要把县城“三江六岸”规划建设好,分步实施好。二是以佛头山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的红色、宗教文化牌。红色旅游方面,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建“红色歌舞剧团”,举办红歌(剧)会,开办“颂、唱、演、读”专场,真正把红军文化植根景区。宗教文化体验上,可定期包装宗教节会(如庙会、观音会等),增加游客参与度,扩大景区影响力。三是以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绿色牌,主要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四是以巴灵台为核心的巴人农耕文化牌。重点开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游农家景、品农家情”的农事体验活动。五是以江口醇、小角楼为核心的酒乡牌。可在景(园)区内兴建特有的白酒品牌形象店,筹办反映白酒生产工艺、白酒文化的酒文化旅游节,努力提高我县“两瓶酒”的品牌附加值。
四、坚持“人才兴旅”,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近期、中期、远期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培养符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通过送教上门、联合培训等方式,提高我县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把导游、讲解员队伍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从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文化底蕴;吸纳更多的文化科技人才进入旅游队伍,带动导游队伍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整体提升。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激发旅游队伍的创造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五、坚持机制创新,加大旅游宣传。探索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模式,创新宣传促销机制,更好地展示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一是主动争取国内、省市有影响力的会议和相关活动在平昌举行,定期策划包装一批高档次、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扩大平昌知名度。二是广泛利用平面与立体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如:高品位制作平昌旅游宣传画册、宣传单(页)等多种宣传品,向成都、重庆、南充、达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行社配发;拍摄平昌旅游专题宣传片,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网络频道播出;在旅游旺季和重要节假日来临前,选择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媒体,发布平昌旅游宣传广告。三是全力推进线路统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加强与通江诺水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南江光雾山等景区的合作,力争把平昌包装成为省内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最终形成“光雾山——诺水河——水乡平昌”休闲游品牌和黄金旅游环线。
                
                
                
                一、坚持多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抢抓中央和省狠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项目产品为支撑,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生命,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项目资金,强化重点景区部门挂包力度,尽快设立各级文化旅游机构和咨询服务中心,像抓项目建设一样坚持不懈抓文化旅游产业,尽快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完善刚性长效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重旅亲旅”的良好环境。
二、坚持统一规划,创建特色品牌。围绕“全县一盘棋”,做好景点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把全县的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和各种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统一设计,避免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改变各景区景点各自为阵,独立作战状况,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景观带,整体包装推出,促进旅游景区系统深度开发。切实增强“做品质旅游,要优质规划”的意识,在做好景点、道路,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的规划体系的同时,要坚决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例,我县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开发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杜绝雷同现象。如:元山镇可重点打造农业体验式旅游项目,实行“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灵山乡则可重点开发具有参与性的野外登山、生态垂钓、山地自行车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坚持文旅互动,提升竞争实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让文化更富魅力,文化使旅游声名远播。只有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层次,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旅游业。实现我县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重点可以打好“五张牌”:一是以江口水乡驷马景区、白衣古镇为核心的水文化牌。在江口镇、驷马镇、白衣镇的规划和建设上做足“水”文章,高标准打造水上娱乐中心,着力培育水文化体验、娱乐养生度假胜地。特别是要把县城“三江六岸”规划建设好,分步实施好。二是以佛头山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的红色、宗教文化牌。红色旅游方面,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建“红色歌舞剧团”,举办红歌(剧)会,开办“颂、唱、演、读”专场,真正把红军文化植根景区。宗教文化体验上,可定期包装宗教节会(如庙会、观音会等),增加游客参与度,扩大景区影响力。三是以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绿色牌,主要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四是以巴灵台为核心的巴人农耕文化牌。重点开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游农家景、品农家情”的农事体验活动。五是以江口醇、小角楼为核心的酒乡牌。可在景(园)区内兴建特有的白酒品牌形象店,筹办反映白酒生产工艺、白酒文化的酒文化旅游节,努力提高我县“两瓶酒”的品牌附加值。
四、坚持“人才兴旅”,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全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近期、中期、远期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培养符合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通过送教上门、联合培训等方式,提高我县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把导游、讲解员队伍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从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文化底蕴;吸纳更多的文化科技人才进入旅游队伍,带动导游队伍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整体提升。健全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激发旅游队伍的创造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五、坚持机制创新,加大旅游宣传。探索部门合作、政企合作、行业合作、区域合作的旅游宣传促销新模式,创新宣传促销机制,更好地展示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一是主动争取国内、省市有影响力的会议和相关活动在平昌举行,定期策划包装一批高档次、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扩大平昌知名度。二是广泛利用平面与立体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如:高品位制作平昌旅游宣传画册、宣传单(页)等多种宣传品,向成都、重庆、南充、达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行社配发;拍摄平昌旅游专题宣传片,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网络频道播出;在旅游旺季和重要节假日来临前,选择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媒体,发布平昌旅游宣传广告。三是全力推进线路统筹,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加强与通江诺水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南江光雾山等景区的合作,力争把平昌包装成为省内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最终形成“光雾山——诺水河——水乡平昌”休闲游品牌和黄金旅游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