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惠及贫困群众
丁崇健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和大交通、大产业、大旅游扶贫,以决战决胜的态势打响了脱贫奔康攻坚战。2015年,全年脱贫26302人,全县贫困人口由105519减少至79217万人,精准识别、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工作推进也创造很多可资借鉴和推广的成功经验。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和问题。
    一、风险和问题
    (一)面临的风险。一是稳定风险。一些致贫原因、贫困深度相似,但个人相对努力的村民,受贫困指标确定的限制没有纳入贫困户管理,他们对脱贫政策以及由此实施的项目、兑现的资金不满意,心生抵触甚至滋事上访,影响一方平安。二是工作风险。少数干部靠应付推动工作,缺乏深入实际制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没有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精准脱贫上热下冷。三是政策风险。改变贫困面貌的内生动力不足,完全依赖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机遇,若经济下行压力加深,精准脱贫困难重重。四是市场风险。一些贫困户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市场变化的心理准备,面对市场风云变化,很有可能挫伤他们的发展信心、发展意愿,精准脱贫会演化为政府大包大揽。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第一书记”发挥作用不充分。下派的146名“第一书记”工作无抓手,无权表态开展工作,更多地充当了村“文书”的角色,协助收集情况、填报数据等;二是部门各自为战。各项目资金管理部门将其所涉及的扶贫项目资金分散使用,各帮扶部门的帮扶资金、力量散用,无法凸显优势;三是乡镇扶贫办未发挥好职能作用。乡镇扶贫办现大多成了应急、兼职机构,人员不固定。扶贫办不仅要做好情况收集、数据统计等具体事务,更应加强对贫困村、户脱贫项目及其资金发放、使用的监管,防止虚报、套取项目资金,确保财政借支农户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安全、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和扶贫到户资金一分不少地兑现到贫困户手中。四是决战贫困内生动力弱。通过多轮扶贫开发,现存的贫困村大多基础设施条件差,点多线长,产业滞后,贫困人口因伤、残、病等贫困程度深,脱贫奔康能力不足,现有的扶贫资金也一时难以满足扶贫攻坚需求。
    二、几点建议
    (一)组建资金整合平台。由县人民政府组建精准脱贫资金整合平台,将划拨、安排到交通、卫计、教育、住建、财政、水务、民政、扶贫移民等涉及扶贫项目的管理及实施部门的项目资金、各帮扶部门实际安排的帮扶资金统一集中到精准脱贫资金整合平台,结合全县精准脱贫统一规划部署,统一调拨和监管使用,更好地发挥资金优势、使用效益,防范政策风险和增强内生动力。
    (二)创新精准脱贫模式。按照“资金到户、产业发展到户”的精准脱贫政策模式,相当部份贫困户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和面临市场风险,脱贫步伐缓慢且难以持久摆脱贫困面貌,重返贫困在所难免。为此,可结合实际探索创新脱贫模式,即在现有精准脱贫政策框架下,试点采取让致富带头人或有发展潜能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贫困户依靠脱贫资金和资产入股分红和务工获取报酬等精准脱贫模式,确保贫困户收益增加和释放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抵御市场风险,持久地改变贫困面貌。
    (三)整合脱贫攻坚力量。一要加强工作考核和目标督查,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强化干部政治、工作责任担当,让真扶贫、扶真贫的干部有舞台;二要成立实用技术服务、资金使用评估、回引创业服务、市场行情分析等各种专业人才库或志愿者队伍,发挥专业人才优势,针对精准脱贫科学施策;三是整合“挂包驻帮”力量,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部门等工作积极性,有作为、有成效。
    (四)激发大众创业激情。要加强精准脱贫政策宣讲、脱贫致富典型宣传,大力弘扬“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创业改变贫困的致富激情,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满信心,鼓足干劲,甩开膀子苦干实干早日摆脱贫困,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步全实现脱贫奔康。
    (五)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强化精准脱贫政治、工作责任,研究制定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工作不负责任、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营造决战脱贫奔康的浓厚氛围,真正让脱贫成果惠及广大贫困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