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加快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大旅游扶贫

【字体: 】 【编辑日期:2016/2/23】 【作者:政协】【阅读:
胡小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路径、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富民裕县的支柱产业,坚持“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截至目前,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佛头山、巴灵台、驷马水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口水乡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9个国字号品牌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27个省级品牌,乡村旅游活了经济美了平昌富了百姓。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绿色平昌”的生态产业、“富裕平昌”的支柱产业、“幸福平昌”的民生产业,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为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发展理念上转型升级,让乡村旅游观念起来。
    紧扣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与“田园风光 水乡平昌”的定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的现代旅游发展理念,从传统单一的观光型“一日游”经济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深度游转型升级,走独具平昌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一是要打好绿色牌绿色是我县最美的色彩,最大的财富。要借助我县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镇龙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全省“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品牌,在康养产业上高端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完善配套,积极申报“长寿之乡”,向上争取森林康养产业示范区建设,结合中医药产业发展,打造川东北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同时要守住“青山绿水”,实施“绿色计划”,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倡导人人都为绿色做贡献,为城区、新区、园区、景区、乡村、道路披上更多的“绿装”,让绿色环境、绿色景区、绿色商品、绿色体验、绿色人文成为平昌独特的名片。二是要守住乡土魂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淳朴、自然、生态、宁静,游客能够在旅游体验中看到“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乡貌,欣赏到世外桃源般的乡景,品味独特的乡村味道,感受淳朴的乡情,在静谧、安宁的环境中放松心灵,回归本真。要摈弃乡村旅游城市化、乡村文化平庸化、乡村品质粗造化、乡村业态单一化、乡村管理无序化等理念,突出乡土化、差异化、创意化、精细化,在形态、生态、文态、业态上引进专业团队深度谋划,尤其要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积极申报非遗,形成独具平昌特色的文化旅游符号,让游客感受乡情,记忆乡愁。三是要服务上帝化树立游客就是“上帝”, 人人都是平昌旅游形象代言人,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持续深入开展道德、经济、法纪“三大讲堂”、 评选孝道模范、最美旅游从业者、最美游客等多种活动树立文明新风,弘扬平昌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人文环境;采取部门联动,依法治旅,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实施服务行业培训计划,强化人才队伍保障,促进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其次,从发展途径上转型升级,让乡村旅游经济起来。一是抓好点面结合。建议在已成熟“点”上抓示范引领,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将驷马—五木—灵山—元山环线确定为示范带,通过政府和吸引民间资本,在文化植入、景观打造、要素保障等精细化程度上再下功夫,特别是要迅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培育规范化、特色化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休闲农庄、自驾游露营地、康养中心,增加体验性项目,以提高景区基本的承接能力和核心吸引力。建议从“面”上高端布局,有序推进景区建设,创建全域旅游新品牌。随着旅游的转型,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在建设中要与时俱进,高端切入,突出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加快千佛山—洞滩湖—三十二梁—磴子河—白衣古镇—皇家山等地景区建设,打造旅游度假区和最佳自驾游目的地,积极争取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品牌。二是强化软硬建设。在景区的硬件上更加注重功能性、乡土性和时代性,高标准建设交通、环卫、接待、信息等服务设施体系,提升旅游舒适度。软件上更加注重营销提升,实现“大营销”格局。比如:邀请国内名专家、名演员、名歌唱家、知名策划制作团队参与宣传片、歌曲、微电影、诗歌散文等旅游营销产品的包装制作,全方位提升营销产品质量;加强国内知名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杂志、新媒体等全媒体合作,邀请央视、湖南卫视、四川卫视等真人秀栏目《了不起的挑战》、《奔跑吧兄弟》、《跟着宝贝去冒险》等栏目到平昌选景拍摄;举办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节、国际自驾游博览会、森林康养论坛、旅游达人走景区等大活动,全面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效应,让平昌旅游更具“国际范”。三是做好加减法。发挥旅游+的拉动作用,借鉴新津花舞人间,邛崃大梁酒庄等模式,推动与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做实产业培育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延长产业链。做好减法,强化新业态。弱化单一的观光业态,利用本地特色资源,与大企业、科研院所联姻培育休闲度假、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红色教育等旅游新业态,吸引更多不同群体的游客。
    第三,从发展机制上转型升级,让老百姓“富”起来。一是破除体制障碍,实现“大旅游”格局。建议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构建统一思想、总揽全局、沟通协调,合力推进工作的大局面。组建旅游开发公司,负责辖区旅游建设的融资、招商、经营和管理等工作,达到明确主体、夯实平台、保障有力、推进有序、管理有效的目的。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保障。建议多方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旅游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寨)、创客基地,培育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通过示范引领培育一批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模范户、金牌农家乐。三是发挥市场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建议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深度策划包装一批旅游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开发旅游业。四是发挥群众主体,增强内生动力。乡村旅游群众是主体,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根据群众意愿成立旅游互助合作社,以建立投入、建设、利益、管理、风险共享共担机制,增强景区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