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推进机制创新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字体: 】 【编辑日期:2016/2/23】 【作者:政协】【阅读:
杨晓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政策,充分集成社会力量,培育与农村农业紧密联系的生物菌肥、巴山雀茶、温氏养殖、欧菜园等一大批高效农业项目,并成为全县重要支撑产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努力实现平昌统筹城乡、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目标。
    一、民营经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彰显了作为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力促民营资本融合,重抓民营企业引入,全县农业产业化得到加快发展。以201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3亿元,增长3%;农林牧渔增加值8.33亿元,增长2.9%。粮食总产量9.22万吨,增长3.1%。出栏生猪39.25万头,出栏牛2.62万头,分别增长6.3%、2.1%。全县紧紧围绕产业兴县战略,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同建”,着力构建“一核三点五极”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机械制造、白酒食品、清洁能源、茶叶加工四大产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其中民营经济占据了半壁河山。
    二、客观分析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和走访发现,全县民营经济的数量、经营规模和运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民营经济规模不大,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比重偏低,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管理水平粗放。民营小微企业多为家族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滞后,缺乏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合理规划、缺乏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上面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化。大多数民营企业无自主研发力量,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开拓市场意愿不足,企业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还不够强烈。三是服务体系尚需健全。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进一步改革到位,规范管理与市场调节的结合度不牢,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激励。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新三十六条》政策措施,把民营经济提高到扩内需、拉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第一政绩”来抓。既要抓大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又要抓小项目,逐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梯度发展的新格局。只要是涉及就业、民生、惠农的生产、加工和商贸项目,在项目申报、土地出让、技术创新、税费收缴方面给予优惠优先,该取消的审批事项绝不留“后手”,该关闭的重污染企业必须堵死不开“后门”。支持民营经济融入“一带一路”和“成渝、关中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山东寿光、陕西杨林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经贸交流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资金、先进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转移。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普惠金融意识,鼓励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和资源配置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农村服务网点。鼓励中小商业银行优先到民营企业集中、金融服务又相对薄弱的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探索“金融滴灌式”帮扶机制和路径,由县金融办牵头,建立金融合作新机制,以政府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和国有资本作为抵押,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增信作用。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农业产业化小微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三)加力培育创业人才。始终坚持“人才兴县”战略不动摇,建立农村创业人才培育基金,健全完善平昌籍科研人员、大学生、退役军人、在外企业家回乡创业的激励措施,革除政策篱蕃,打破行业垄断,以“打造智慧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为目标,拓宽创业人才成长之路,锻造出一支技术精良、管理过硬、业绩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平昌的战略发展、跨越升级注入不竭动力。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激励机制,落实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专项经费,着力解决企业在引进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存在的经费不足、使用风险等问题。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创业人员的积极性。
    (四)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快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等载体平台的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证合一”、深化“先照后证”改革,杜绝变相提高工商登记门槛。构建新型监管模式,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审批的原则,推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落实。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软环境,严禁公务人员吃拿卡要行为,净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天空,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家和优质企业,凝聚民营经济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