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李  军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质量和速度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工业生产层次意义重大。
    一是园区建设助推结构转型。“十二·五”以来,平昌突出“产业兴县”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星光工业园已初具规模,驷马工业园正在逐步成型。招商引进的渝翔机械、同凯能源和远鸿小角楼等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二是规模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平昌持续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出台了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大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鼓励企业上市,帮助企业拓展资本市场。
    三是环境优化拓展发展能力。一系列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不但优化了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了工业发展软硬件质量。县级领导和部门“挂包制度”更是强化了政府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科技创新激活了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目前全县拥有大型工业企业1家,中型工业企业3家。江口醇酒业、远鸿小角楼、同凯能源、渝翔机械和兆润摩托等企业均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企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体发展质量不高。平昌是巴中工业大县,总量占全市份额三分之一以上,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3%,位居全市第一。但从整体看,平昌仍属典型的传统型工业,结构较为落后,轻工业仍占主导地位,缺乏高附加值重工企业的支撑,还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从全省县域经济监测情况看,平昌去年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在巴中市排在第一位,但与周边的达川区、通川区、大竹县、宣汉县和渠县相比,分别少25.4亿元、36.1亿元、66.5亿元、34.1亿元和28.4亿元,差距明显,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重点行业集聚不够。目前,平昌县白酒生产、机械制造、汽车能源等行业虽然发展态势较好,但仍处于升级探索阶段,产业集聚水平较低,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加之平昌工业大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弱,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对全县整体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亟待提高。
    三是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从产业结构看,平昌新兴工业刚刚起步,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从企业技术结构看,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落后,难以支撑提速发展。同时,受地域、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对外开放程度滞后,经济外向度较低,加之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加快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是整合资源培育园区特色。充分利用园区建设契机,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工业发展新平台。一方面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加强园区建设管理,优化园区规划,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符合平昌实际的工业产业;另一方面要以白酒工业园区和电子商务城建设为契机,加快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发展,吸引域外新兴产业落户园区,打造平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新载体。
    二是切实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传统工业发展质量,提高产品层次,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第三要注重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关联及配套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规模并举。
    三是把握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要深度分析把握国家、省、市稳增长、促发展的各项新政策,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一方面要通过合资合作、股权收购等方式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确立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发展理念,引导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来做大做强,促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放大现有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以农辅工、以工哺农,培育壮大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