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办公,亮了面子,失了“里子”
一、中央出台办公“禁奢令” 官员办公室开始“瘦身”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从7月1日开始,中央行政单位的办公设备及办公家具配置将执行新的标准,并禁止配置高端设备、豪华家具。这是继规范官员办公用房面积后,又出台行政办公“禁奢令”,意味着官员办公室将被严格“瘦身”。
近些年来,一些官员受社会上享乐主义风气的侵袭,对事业不够尽心、对工作不够尽力、对群众不够尽情,却在如何享受最好的办公环境上下功夫。在民众看来,让官员觉得“倍有面子”的奢华办公室,却成了刺伤百姓“眼睛”的利器,直刺人心。“禁奢令”的推出,让网友直呼“值得点赞,值得复制,值得推广”。
二、奢华办公成“通病”,或为腐败前奏
在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奢华配置似乎被某些官员当成了身份象征,超标办公用房、“豪华办公桌”成某些党政机关、央企、国企中的一种“通病”。2014年,国资委官微@国资小新反馈了巡视组对包括中国南车、中丝集团、中储棉总公司、中国化工、中盐公司和诚通集团6家央企的巡视意见,指出它们的办公室太过奢华,要求作出改正。
当奢华成为了某些官员工作和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际良品”时,实际是对群众血肉联系的一种割裂和伤害。新华网发文直指“追求奢侈办公室,或许是官员腐败的前奏”。一些专家也认为,今天奢华办公室,明日高档会所,后天贪污受贿……这种奢靡之风已经构成了腐败行为的基础。
因办公室超标受惩的官员
三、“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给办公室“去奢”不仅需要靠官员的自觉,官员观念的改变,更需要制度,用制度为官员戴上“紧箍咒”。此次由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联合公布的新版《标准》,取代了2009年印发的《中央国家机关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试行)》和2011年印发的《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购置费预算标准(试行)》,内容更细化,尤其强调“不得配置高端设备”和“名贵木材”,充分表明中央进一步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度建设。专家分析,新版《标准》已在制定中尽最大努力堵塞漏洞和防止标准“自由裁量”,但要取得节俭实效,关键还要看标准执行环节的监督,以及违规之后的责任追究。(见表1)
四、管住“软腐败”,还得靠制度、监管与执行
“反四风”正在全国深入进行,行政办公“禁奢令”的公布,无疑是对官员办公室奢靡之风的一种制度上的“刹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公务支出标准更细化,制度体系更完备,将进一步促进政府清正廉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舆论认为,《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要想不再沦为一纸空文,还必须从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两方面健全机制。
制度的落实与问责。网友“里加虫”表示,标准是好,是防腐的一种好措施。措施好,标准好,关建是怎样落实?谁来执行?违反规定了怎么办?对违反规定的官员怎样惩处?只有完善了各项机制,才是真正的防腐。
在监管上要发力。四川新闻网发表评论,好制度只有落实才能算有效,这就需要给官员一次思想的洗涤,别老想着享受,也要在监督上发力,让那些隐形的“豪奢办公”再也无地可容。
制度执行要下功夫。新华网发表文章指出,“奢靡之风”只靠办公室的“禁奢令”是不够的。如今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制度执行方面,更需要党政机关狠下功夫。
五、舆情点评
近些年来,少数地方和部门热衷于修建“豪华衙门”,把办公楼、办公室建成了展示形象、炫耀地位、享受安乐的场所,忽略了办公楼办公的根本属性。尽管有关部门多次发文清理整顿,但这种恶劣风气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看似小事小节,反映出的却是作风建设的大问题。富丽堂皇的“官衙”让老百姓望而生怯的同时,也造成了干部跟百姓之间的心理鸿沟。有网友质问,“为什么社会进步了,党政机关及干部却离百姓越来越远了?”这样的问题值得深思。
最新出台的行政“治奢令”,从根本上将促使领导干部的办公设备更加简朴实用,也更加亲民。《标准》在获得人们“点赞”的同时,也饱含舆论的期盼,那就是,切实对制度细化,执行严密的监督措施。我们的政党、我们的人民,永远需要简朴实用的办公设施,勤俭节约的各级干部。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