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圈儿的“相杀相爱”为哪般?
经过传言、辟谣、再传言、再辟谣几个轮回,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终于坐实。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滴滴出行和Uber在中国这片创新的赛场上不断过招比拼,相互学习砥砺。作为植根中国的科技领袖,滴滴出行希望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改变人类出行的未来。与Uber的合作,将让整个移动出行行业走向更健康有序、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此次合作后,滴滴出行将继续与监管者、广大用户和各界伙伴一起不懈努力,为解决城市的交通、环保和就业挑战贡献力量。
一、这些年互联网企业的“相杀相爱”
纵观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企业强强联合,不少互联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以合作方式,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细分领域里深耕,而能否实现“1+1>2”的效果,是合并企业面临的最大考验。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重要合并案例
二、互联网圈为何偏爱合并?
20世纪90年代的IT与互联网浪潮以来,互联网公司的经营模式呈现胜者全得的趋势,少数的几家互联网公司垄断了全部的市场份额,前两名的市场份额占了90%以上,办公软件、操作系统是这样,互联网时代更是变本加厉,美国的搜索门户、社交网络、电商平台都是如此。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重要合并案例梳理可以发现,2015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巨头间的合并现象愈演愈烈,如58同城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以及近日滴滴与Uber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纷纷宣布合并。接连上演的互联网并购案吸引无数眼球关注,引发业界热议。在市场竞争及利益驱动下,互联网行业巨头都在加速从“群雄逐鹿”转向“联姻合并”,行业洗牌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在近年来“资本寒冬论”影响下,互相损耗不如抱团取暖。具体而言,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合并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1. 市场端:避免同质化竞争
我国互联网行业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不少行业依然处于“烧钱圈地”阶段,两家企业的合并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避免深陷亏损泥潭。互联网企业的抱团还意味着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抢占市场份额,在细分领域里深耕,在行业中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以此建立竞争壁垒,彻底打败市场中的其他竞争对手。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钱任性”是很重要的,大鱼吃小鱼是竞争规则,而且通过巨头间的合并,企业不用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行业排名第一、第二的企业合二为一后,在行业的优势地位也将更为稳固。
2. 资金端:“止血”
互联网行业的价格战有目共睹。以此次滴滴与Uber合并为例,双方大打价格战已然一年多,有观点指出,停止烧钱,止损盈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体量相当的“双寡头”而言,最快的办法就是合并。避免价格战、减少成本消耗成为发展共识。南都社论称,虽然O2O出行市场的龙头老大滴滴并未公布具体数字,但据估算2015年亏了至少100亿美元;Uber在中国亏损也超过10亿美元,看起来比滴滴小很多,但占去其全球开销25亿美元的大头,全球投资人对此非常不满。这种情况下,止血的最快方法就是变成一家,休战合并。
三、互联网企业联姻引发的舆论情绪
1. 担忧:互联网巨头垄断问题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中国互联网产业在经历多年的“野蛮生长”、市场洗牌后,一些行业巨头已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但与此同时,这些互联网巨头并购也带来业界对行业垄断的质疑和担忧。中国IT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Q1专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专车市场交易规模达284.5亿元,其中滴滴出行订单量市场份额达到85.3%,稳居行业第一,Uber、易到用车、神州专车位列第二、第三、第四位。
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后,@人民日报当晚发表评论称,刚合法化,便迅速“领证”,莫非都是“套路”?从冤家到“亲家”,以利相交,无可厚非。这种聚合是否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会否伤害公共利益?当初滴滴与快的联姻,消费者已甘苦自知。下一步会涨价吗?请记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对于滴滴收购Uber中国,有观点认为,此举无疑会加剧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寡头化,未来网约车价格上涨或不可避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伟强指出,两家企业合并后,市场份额可能占到90%以上,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中新网发表文章称,“滴滴收购Uber中国后,专车市场格局将迎来较大变化,寡头化进一步提升。”易观互联网交通出行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高级分析师张旭认为:“对于其他专车商家而言,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并倒逼竞品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增加用户体量和提升现有活跃用户粘性。”
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持不同观点。有行业人士称,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滴滴Uber的合并后虽然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竞争者,再加上国内政策的制约,想要垄断必然会受到监管的制约,所以,合并后的滴滴Uber即使有垄断的实力也会有所顾忌,不是那么轻松的。网友“尹生”认为,滴滴与Uber的合并影响“复杂”。网约车新政策可能会使更多轿车和司机加入到平台,增加滴滴的车辆供给,从而可能会提高与司机博弈中的议价能力。但同时,增加的供给又让那些拥有用户流量的平台也有机会“分一杯羹”,比如地图、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类平台。滴滴有机会建立起这种合作模式,也可能让自己被“工具化”,存在被这些细分平台掌握入口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看,作为交通行业一个颠覆者的滴滴才刚刚开始”。
2. 期待:从价格“利好”升级品质
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用户价格上的福利。在打车软件持续1年多的“补贴大战”后,很多消费者已习惯了免起步价打车的补贴力度。对于此次滴滴与Uber的合并,不少网民担心合并后补贴会减少、价格会随之抬升。
滴滴方面称,此次并购对目前网约车的市场价格很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中国市场有近8亿城市人口,滴滴的渗透率仅为1%左右,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补贴是吸引用户的方式之一,短期内会有直观效果,不会轻言放弃。
如果互联网企业的合并能促进互联网发展从价格竞争到品质竞争的提升,无疑也会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利好。易到用车负责人表示,滴滴和Uber的合并,绝不意味着出行领域的竞争已经结束。“烧钱”的时代将过去,未来是用服务和品质赢得市场的时代。滴滴和Uber的合并将使中国出行市场回归商业本质,可持续竞争的惟一优势来自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3. 谨慎:市场格局健康发展
网约车商家合并,舆论也将关注点放在了受其影响最大的传统出租车公司。多数网民认为这无疑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不乏更为谨慎的声音。
《北京青年报》分析认为,滴滴等是行业的秩序冲击者,但还不算是整个市场的规则重新定义者。即便一家独大,也在中短期内难以消灭传统出租车的叫车方式。换言之,网约车市场和传统出租车市场是相通的,如果滴滴未来的行事风格不尽如人意,消费者仍然有较多切换到传统市场的机会。财新网文章还提到,技术的变迁以及潜在的竞争也足以使出行市场成为一个“可竞争市场”,从而充分削弱垄断平台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易到用车和神州专车,仍然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参与出行市场的竞争;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也仍然提供出行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竞争可以有效 抑制滴滴获取超额利润的可能。
市场真正的话语权在消费者手中,如何让市场更自由、更开放,始终保证公平竞争,才是保障互联网市场格局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杨卫娜、见习助理研究员 李奕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