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会议

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加快镇龙片区旅游扶贫,打造大巴山腹地农耕文化旅游专区的建议案

【字体: 】 【编辑日期:2019/2/19】 【作者:政协办】【阅读:
镇龙片区属于全县边远、边角、边界深度贫困地区,较之全县其他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体现较为明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任务十分繁重,以特色旅游为抓手,加快推动该片区脱贫奔康是当务之急。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龙片区八个乡镇现有通乡公路127.15公里,通村公路462.95公里,交通路网密度较小、等级偏低、内外环大通道缺乏,严重制约了片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灌溉、安全饮水、电力输送、通信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也急需全面升级改造。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不足。镇龙山虽然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全省“十佳康养目的地”金字招牌,但目前园区内基础配套滞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项目开发明显不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的“镇龙瓦灰鸡”,因孵种选育技术瓶颈制约,规模养殖难以形成,衰减之势明显。高山茶叶、魔芋、土豆、水果干果等土特产品,始终停留在一家一户种植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没能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产业。同时,片区至今传承的传统农耕、传统生活、传统民俗等农耕文化,门类繁多,丰富厚重,极具开发价值,但一直没有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未能形成农耕文化产业。
为加快推进镇龙片区旅游扶贫,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定位要高起点。我们认为,镇龙片区最优势的资源就是留存丰富的农耕文化;最烫金的现实名片就是“镇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川省十佳森林康养目的地”和国家地理标识“镇龙瓦灰鸡”;最好的发展机遇就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市人对乡村自然生态的向往、对农耕习俗的眷恋和强烈的体验欲望,因此,我们建议,镇龙片区旅游扶贫工作应立足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紧贴都市人的需欲,努力把镇龙片区打造成大巴山腹地农耕文化旅游专区、农耕文明的净土。
(二)规划要分区域。在农耕文化旅游专区建设规划上,要根据片区内各地资源禀赋情况,坚持分区域差异化发展思路,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依托,规划打造一系列农耕习俗体验式旅游项目,以镇龙镇、界牌乡为核心逐步向其他乡镇拓展,做到一乡一重点、一村一特色,规划和打造一批农耕文化特色村镇。围绕农耕文化旅游专区建设,片区内可以规划为以下五类特色旅游功能小区:一是森林康养休闲小区,规划建设功能先进的森林康养中心,打造一系列森林康养休闲项目;二是传统农耕体验小区,规划建设巴山农耕文化博物馆,打造一系列传统农耕体验项目;三是传统民俗鉴赏及体验小区,打造一系列传统民俗观赏性和体验性项目;四是传统农家生活体验小区,打造一系列传统农家生活参与式项目;五是环湖亲水小区,依托即将启动建设的的江家口大Ⅱ型水库,打造一系列环湖亲水旅游项目。要迅速组建专班,或聘请专业团队科学制订镇龙片区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和各功能小区规划。
(三)基础配套要先行。一是突出交通建设。打造镇龙片区农耕文化旅游专区的首要和关键在交通。应紧紧抓住镇巴高速即将通车和全市第三轮交通大会战契机,加紧制订和完善片区旅游交通规划,争取政策,包装项目,强化招商,加快片区旅游便捷大通道、内外旅游环线、尤其是江家口水库旅游环线的规划建设,力争尽快建成适应农耕文化旅游专区发展需要的交通大网络。同时,还要在各功能小区规划建设好森林康养步道、森林廊桥栈道、高山索道、村庄院户小道等旅游小交通。二是实施村庄治理。要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加快实施镇龙片区以民居改造为重点的村庄治理计划。在民居改造中,少修钢筋混凝土房屋,要坚持以保护性修缮为主,凸显镇龙片区特有的“穿斗式”民居风格,尽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和森林小院,打造一批传统民居特色村(院落)、康养休闲示范村(院落)。
(四)产业发展要重特色。镇龙片区的旅游扶贫工作一定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继续巩固提升茶叶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镇龙瓦灰鸡”、高山土豆、魔芋、药材、水果干果等传统种养业。应组建专门技术力量,攻关“镇龙瓦灰鸡”的保种选育技术瓶颈,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效益,真正把镇龙片区打造成为高山特色产品之乡。要深度挖掘开发一批镇龙山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农耕文化纪念饰品等旅游商品,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需求,切实增强旅游扶贫工作实效。
(五)投入机制要创新。推进镇龙片区旅游扶贫,建设大巴山腹地农耕文化旅游专区工作,应坚持“政府+金融+企业+农户”的多元投入机制。要成立政府投融资公司,引导金融资本加入。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领,吸引一大批乡贤、能人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旅游项目开发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