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撷英

天旗山寻奇

【字体: 】 【编辑日期:2021/6/18】 【作者:王建华】【阅读:


      天旗山位于平昌县南风乡天山村,海拔790.63米,是南风乡海拔最高的山。山顶较为平坦,森林与田地相间,有20多户人家生活在这里,属天山村2社。山顶东西长2500余米,南北宽1000余米,呈环形状,三面临岩,一面临坡,东面鹞子岩,山下与南风乡阳家村接壤;南面飞石岩,山下是天山村四社黄家弯、何家弯;西面当门坡,山下与南风乡天山村一社沙坎子、大玉村十一社相接;北面龙洞岩,山下是南风乡云盘村九社。除南面多一条上山小径小寨门外,其余四个方向均有一条上山小径通山顶,山顶均有寨门。由于历史久远,加之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破坏,除东面寨门寨墙断垣很少外,其他四个寨门垣迹尤存,四面山边战壕断断续续依稀可见。从南面山下友谊水库远远望去,天旗山就象一个巨人,坐北向南,双臂向两侧舒展,自然而然的凸现出几分神奇的色彩。  

二郎神插天旗震慑姚黄军

崇祯元年(1628), 张献忠入川作战时,姚天动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又叫摇天动,汉中人)起义于陕西汉南,与黄龙留于四川,联合川东北农民军组成摇黄十三家(又称姚黄十三家),在巴州与仪陇一带与官军作战”。[1]死伤无数,尸横遍野,天神杨戬驾着哮天犬路过天旗山,大恕,从天而降,在天旗山山顶石板上一站立,两步飞跨上山顶一上大下小的石头上,手握天旗旗杆在石头上插下去,顿时天空一片漆黑,姚黄所部见状,草草收兵,向 “平昌方山坪” [2](当时在此安营扎寨)撤退。天旗山由此而得名,杨戬插旗的石头上留下一个两尺余深的石眼,这块石头叫插旗石,后来也就成了各路兵家占据天旗山后插旗杆的地方。

从此以后,天旗山上建起了寨王庙。1952年从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高槽八庙猫儿嘴搬迁天旗山山顶居住的今年93岁老人董新碧说道:“我娘曾梦德38岁那年就和我大姐、二姐从立山坝尖山子坎下桂花大队出来到这山上寨王庙住,因爹又给我们接了个后娘,把我娘赶出了家门。我也到山上来看过娘和姐姐。当时的庙不很大,庙子正殿里有寨王老爷、三婚老爷、两个温祖菩萨、观音菩萨、一个文夫子。一个武夫子。1949年甲长侯作银牵头,侯金申、何正达等人参加化上课(化米)又扩修了寨王庙,香火很旺。我娘一直就在庙上住,掺油点香火。1959年才把寨王庙拆了,搬到山下观音嵌修庙,娘就跟着我们住在一起,91岁娘才死的,葬在山上我房子右边坡里。拆庙子那天,正殿还出现一窝蛇,共七根,都没有尾巴,也没有人敢打,看着蛇一路向西边的山林里梭走了”。现在寨王庙仅存有一个小木棚,放着一尊不知名的菩萨了。菩萨前面还有人放的鞭炮和许愿的红绸布。

传说插旗石的石眼里常年有水,如果水干了,就一定会下大雨。生活在天旗山上今年62岁的龙荣华津津乐道地说道:“我原先不信这个事,直到1969年夏天,我亲自去试过后就信了。那年也干了很长时间,田里的秧苗和地里的红苕都干得要死样,父亲叫我下午去把石眼里的水弄干。我拿了把小铁瓢爬在石头上舀水,舀得水很少了,小瓢子也不好用了,我就用一块布帕子放进去把水擦干,天也就快了,到半夜天就下大雨了。现在也没人去再舀过水了,因为舀干了也许不灵了。有人说地质人员把这山上有一对金鸭子盗走了”。

现任天旗山二社社长的66岁的刘兆吉说:“1976年何修兵在我房后给我家打沼气池,打到5米深时,中间出现一块石头,刚打好楔眼,天也快黑了,突然一声响,石头突然破了,飞出来一对鸭子,当时把我们还吓着了。前几年沼气不用了,才用土填平了”。

白莲教两次攻打天旗山

天旗山东面山下的南风乡阳家村(当时隶属于仪陇立山场管辖)寇家营陈大党、陈大新、陈大礼弟兄三人,势力很大,在天旗山上修筑工事,操练家兵,推选 “寨首陈朝会” [3]。修有东南西北和小寨门五个寨门,五门一守,无人能守。

公元1796年(嘉庆元年)春节,家住平昌响滩龙岩洞(原属巴州鼎山乡第四甲)的白莲教巴州白号创始人之一的鲜大川,与白莲教另一教首苟文明(平昌响滩镇三槐人)商量,决定“反正要起义,先上天旗山攻打陈家兵破胆练兵” [4]

鲜苟带领教徒兵分两路,分别从东门和南边小寨门向天旗山进攻。由于陈家兵占据天旗山有利地形严防死守,鲜苟两路兵马久攻不下,又损兵不少,最后只好败阵收兵。“第一次失败,半年后,鲜大川趁陈家兵夜间松于防守,兵分两路,从东门和小寨门攻上天旗山,赶走陈家兵,把教旗插在旗杆石上,在山上操练教徒。鲜大川也由此与陈家三兄弟结下了大仇” [5],在天旗山上操练,白天晚上还要派兵防守陈家兵,怕他们摸上山上报仇。交战中死亡人员全部堆放在小寨门山下的壕坑垭口,后来,壕坑垭口也就成了传说中埋葬人的万人坑。

1219日,天旗山上的白莲教教徒才操练结束。当天晚上,一千余白莲教徒聚于苟文明老宅三合院,高举火把,亮出刀枪,喊出“官逼民反,清朝当灭”等口号,宣誓起义。鲜大川和苟文明带上十多个家庭和千余武装农民一起开向平昌岩口方山坪,与老教首罗定国、罗其清会合” [6]。天旗山又重新回到陈家三兄弟手中。

“公元18007月,鲜大川义军在巴州佛楼寺(今平昌县佛楼镇佛寺)战斗中损失较大,只好向仪陇方向迅速撤退。此时大川隐伍已是饥渴乏力之极,待退至蒿枝洞”(蒿枝洞在天旗山南面山下)[7],“又碰上仪陇典史倪霄、寨首陈朝会率乡勇堵杀,损失副元帅吴效古、总兵苏映昌、总锋刘应科,大川亦左臂被枪伤,只好带十老一代退架老家韩家洞鲜文芳家养伤” [8] 8月,鲜大川在响滩二龙河养伤时,“一黄昏,大川正睡于大木凳上养伤不防,突杨仕山持刀刀尖直插大川肚腹,大川惊醒,见杨路二人往屋侧斑竹林中逃走,即一手捂住肚肠一手操刀直朝二人掷去,刀刃只使杨受轻伤同路保逃走。大川此时已知为养父所害,立身朝响滩小河淌过,刚过河即倒在河边殒命,杨仕山、路保、鲜文芳斩杀了大川的保镖11人,亲割下大川头颅支巴州领赏” [9]。鲜大川之死也算了结了陈家三兄弟的心头大恨。

红军两次攻战天旗山灭了反动派的威风

天旗山1953年前隶属南充仪陇县立山场管辖,与立山寨遥遥相望。“立山在清朝为立山场,民国初期设立山乡,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立山场长胜村设长胜县苏维埃政府 [10]

19338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北部地区接连取得仪南、营渠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后,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遵照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决定乘胜发起宣(汉)达(县)战役,打击盘踞宣汉、达县、万源、城口等地的国民党军第23军,进一步扩大川陕苏区。

193310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形势迅猛发展,不仅震撼了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而且使蒋介石大为吃惊。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省“剿匪”总司令。蒋介石在亲自指挥50万大军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的同时,又拨给刘湘200万元军费,万余枪支和500万发子弹,督令刘湘发动对川陕红军的“围剿”。刘湘集中110多个团,约20万人,分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第一路为邓锡侯的第28军,共18个团,由广元、昭化向木门、南江方向进攻;第二路为29军田颂尧的24个团,由阆中向巴中方向进攻;第三路为李家钰的新编第六师和罗泽州的第23师,共15个团,由南充向巴中以东进攻;第四路为杨森的20军共12个团,由广安、渠县、蓬安经营山向巴中和通江方向进攻;第五路为刘湘的21军,共24个团由开江、开县向宣汉、达县进攻;第六路为23(原川陕边防军)刘邦俊的12个团和土匪王三春部6个团,由开县、城口向万源进攻。另有18架飞机配合。敌人企图以六路从西、南、东三面,采取分进合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将红四方面军围歼于川陕边境” [11]

“长胜是川军进攻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前沿阵地。敌人发动六路围攻,就有三路先后经过长胜。留守仪陇、长胜境内的红军和根据地人民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决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达到了消耗和使敌人疲惫的目的” [12]

仪陇县公安局退休后居住在南风乡凉树村今年104岁的抗日老兵陈海才,回忆了当年红军攻打天旗山的情景:“1933年,我快到17岁,参加的是红军童子团,天旗山上是反王陈维洪把守。从响滩上来的红军负责攻打东门,北门,从立山场过来的红军负责攻打小寨门、南门和西门,我当时用的武器是七星剑,只在山下外围警戒。红军攻下天旗山后,把陈维洪押到立山场,由长胜县苏维埃法庭宣的判,在立山小学的坝子枪打了的,从那以后,当地的地主武装和反动派也害怕红军了”。

193311月中旬,四川“剿总”刘湘给各路军阀下达了第一期总攻命令,各路敌军相继出动,向根据地进攻。红军在仪陇、长胜经过大石坎反击战,虽然重创了敌人,但还是敌强我弱,为了收紧阵地,保存力量,红军按计划撤退到营山、响滩、鼎山、玉山一带” [13]

“红军一走,立山驻扎的国民党兵和土匪又回到了天旗山,把我娘喂的猪、鸡和羊抢去吃不说,还吊起打,问红军对她说的啥,押着娘去立山场给他们背盐和其他东西”天旗山上93岁老人董新碧回忆道。

1934 8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发出反攻号令。不到半个月,不但把敌人赶回到他发起六路进攻以前的地方,而且把刘湘的主力打得溃不成军。912日至15日,红军又回到了仪陇、长胜,两县又宣告解放” [14]

1934年下半年天旗山那一仗打得很凶。北门被白军封得很紧,西门也封得很久,南门打得最凶,红军攻上去后,杀了很多反动派,当时北门上去的石板上摆了很多敌人的尸体,流好多血”,南风乡大玉村3社今年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龙腾甲回忆到那段历史。

104岁的陈海才还说道:“天旗山那几仗后,很多人害怕红军一走,地主土匪和国民党兵又回来杀人,都主动报名参加红军走了,我们好多人那一别后就再没有见过人了。在响滩我还看到过陈昌浩政委”。

从平昌民政局的档案资料中查到,19338月天旗山周围参加红军出征后失踪,被批准为“革命烈士”的人数就达92人。

主要参考文献:

[1] [2] [3]平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昌县志[Z].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5] [6] [7][8] [9] 四川省平昌县政协学习文史联谊委员会. 《巴州白莲教起义》文史资料第九辑2007.

[10] [11] [12] [13] [14] 仪陇县政府网站. 仪陇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