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撷英

平昌卧龙寨考述

【字体: 】 【编辑日期:2021/7/1】 【作者:王建华】【阅读:

卧龙寨位于平昌县镇龙镇卧龙村2社,北纬 31°4829″,东经107°2914″,海拔为857(以西寨门,也叫水司门岩崖石刻平台为测量点)。寨子东西走向,直伸向月亮沟。远远望去,卧龙寨犹如一条匍匐的巨龙。尤其是雨后天晴,南边山下望水河和北边山下神口子的河雾升腾,卧龙寨卧龙的形状姿态活灵活现,格外给人一种神秘感。

据《平昌县镇龙区志》记载:“卧龙寨长六十余丈,宽二十余丈,前有两个小山包,人们称为大小龙包。两包之间有250多亩平坝可以耕作,可容万人活动。两侧是五六丈高的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是天然的防守工事。俗有‘一寨管四乡,有寨可为王’的说法” [1]。寨上设东西两寨门,西寨门内建城墙两道,设有校场等,现在大部分保存完整。

一、创筑卧龙寨的历史背景

卧龙寨岩崖石刻记载:“自嘉皇内艰白莲搔动,始砌石为垣,越五十余年至咸丰之壬子,固延及癸丑秋雨□□土流石走,皆乎毁坏,殆尽内环,初不甚意,曷乱始粤西□粤来□两湖次江南以及卞梁福建云桂苏杭蒙外六七八年无宁自远至已未年入图入川云夫其镇龙关口郭人等半修老鹰寨□□然有患寡之□爰集载碑士庶创修上下外墙,重新前后旧址砌……”。嘉庆元年(1796)初,湖北宜都、枝江人民在“清朝已尽”、“官逼民反”的口号下,首举义旗,反对满清。各地纷纷响应,很快发展成为拥众数万“三楚震动”的襄阳白莲教大起义。十月,川东北地区白莲教徐天福等在达州亭子铺,王三槐、冷天禄等在东乡丰城分别起义;十月徐天福在重庆城口起义;十二月,罗其清、苟文明、鲜大川在巴州方山坪(今平昌县岩口镇方山村)起义响应[2];。冉文俦等人在通江王家寨起义作乱。镇龙关顺天寨朱九袍在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的支持动员下,打出了“打富济贫”口号,举行起义[3]。嘉庆二年(1797)春,清朝政府为扑灭农民起义烈火,除动用楚、川、陕、甘、豫驻军外,还先后从山西、两广、湖南、蒙古等地调集近百万清兵,平息农民革命怒潮 [4]。从那个时候开始,镇龙卧龙寨人为免受白莲教运动的影响就开始建寨设防。

咸丰七年(1857),英国军队攻占了广州,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北上到了天津大沽口,攻陷了大沽,同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到咸丰九年(1859),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咸丰10年(1860),英法联军从天津沿着运河打到北京城外。咸丰十年(1860)九月初三,英法联军一把火把圆明园毁了,中国人民遭受涂炭。镇龙卧龙寨人更加坚定了结寨自保的信心,“众志成城,钱粮家道”修建卧龙寨。

二、卧龙寨创筑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

宋淳二年(1242)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自许当手挈全蜀还本朝 [5] 的抱负,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赴任。到任之后就贴出招贤榜,“集众思,广忠益……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6]在认真调查研究之后,他总结了四川各地结寨自保的经验,决定了“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7] 于是,四川各地迅速响应,纷纷筑城修寨,出现了许多山间壁垒。各据点之间相互声援,又以各通航河流或官道为联络线,点线结合,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这对遏制蒙古军队(尤其是骑兵)的攻扰,坚持长期抗战,起了很大作用[8]

卧龙寨的自然地理条件体现了余构筑山城寨堡防御体系的主要特点,即控扼要冲、交通方便、利于攻守、水源不竭、粮秣有继、就地取材、修筑便利。

1.卧龙寨两面临岩,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占有得天独厚的的战略位置和地形条件据卧龙寨岩崖石刻记载:“今日干戈扰攘之际,亦实□不□不□,从者兹卧龙,罔是盖卧龙,罔古之崖阜也。左右壁石高接云际,其间来通者惟一下边缘之一经耳”。

笔者现场考察,臣龙寨两面临崖,悬崖如斧切刀削,南面岩高20100米之间,北面岩高2050米之间,从寨东门到西门,唯有一径可通。东西寨门虽已毁,但门形尤存,皆用就地开取的青石砌成,每石大小不等,大者长1米、宽0.4米 、高0.30米,小者长0.50米、宽0.257米 、高0.5。寨墙高2.2米。

东寨墙内依山就势,设梯次防护墙两道,小青石砌成,高1.56米,宽0.56米。西寨门内,在距寨墙50米处同向建防护墙一道,高2.53米,宽0.60米,西寨门左侧岩边建有高1.2米的围墙。

2.卧龙寨有良好的民众支持参与基础。据卧龙寨岩崖石刻现场考证,岩崖石刻为长方形,呈书卷状,两侧为题刻,高1.6米,宽0.40米,左侧题刻为:“喷沫成云嘘气成云雨保我子孙黎民升彼大阜”。联右下角载有:唐昌壬渔舟书,字郡苟傲熙撰。右侧题刻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兴尔邻里乡党济于九陵” ,道明了修建卧龙寨的目的。

石刻中间正文部分长2.8米,高1.56米,所有文字竖式刻写。由于前人选址得当,上有石闶遮挡,雨水无法冲剧,下为丛林,很难被人发现,所以保存较为完好,大部分文字尚还可辨,少数文字因石头风化,实在无法辨认。但字里行间可以理会到卧龙寨的修建实属众人出资筹粮出力修建,并严格管理钱粮,体现出了当时民众的建寨积极性。

 “……苦志劳助老弱均欢为力计,匠师之费则百有□余计,人力之工则乎有余日,永久永朝六越月而工竣。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与人和云初百代可以长恃而无恐。

总领会首文生苟崇文、刘国朝,总管钱粮朱明、国李曾光福、经工会首武生朱文成、雍友先、刘司□、刘中阳、朱文会、张祥云。催收钱粮朱思忠、雍杰清、程文奎、朱延、邹含洪、苟体太、李惠元、刘国器”。

下面接着有捐款捐粮人的名字,按照捐的多少排列,多的三千,少的一百。“封郡苟体寅三千。苟体纲、曾大鹤、朱思明、朱光山各二千。黄体太、苟崇文、朱光嘉等18人各九百;刘国朝、苟开文、刘司通12人各八百;朱光豁、张荣□、谷永明等13人各六百;曾光明、王廷先、夏明典等9人各五百;朱明伟等4人各四百五十;李惠元、朱钦明、朱永峨等24人各四百;朱奎、朱云铎、刘国斗等7人各四百五十;雍友先、刘国武、刘文奉等35人各三百;朱文成、邱文才、唐世观等55人各二百;刘廷卓、刘大成等12人各一百

“咸丰庚申。众志成城。钱粮家道,工天富贫。未招匪类,未引奸人。来刻愚□,未徇亲情。忍饥忍渴,一德一心。墙垣坚固,创造业绩。而今而后,代有伟人。前为之作,后为之承。毁则均补,工则易。强勿陵弱,富勿压贫。显勿图食,隐勿留金。存心正直,天护其灵。存心□□,鬼宁鉴临。子绝孙灭,男盗女淫。当世后世,共凛斯箴。咸丰十年庚申岁建,地王朱申兴新明、张正文林圣;工匠任思林”。

3.卧龙寨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可供耕种,水源充足,后勤保障条件较好。据家住卧龙寨西门外的镇龙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苟邦述、苟邦理和村民刘大发介绍,笔者实地查核,卧龙寨现住居民89345人口,有土地350余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50余亩。西寨门处有古井一口,水量充沛,冬暖夏凉,至今仍是村民们生活的主要饮用水源,可以供给驻军饮用

由于卧龙寨的构筑,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得这一带的手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兴盛起来,相继出现了寨垭豁、朽石砍、土顶包、窝窝店(属喜神乡管辖)四个小场店,生意兴隆,小商小贩终日可见;土顶子、窝窝店相继办起了两所学堂。银匠、铜匠、铁匠、讲书卖唱者到处皆是。”[11]由此可见,卧龙寨军民依恃山水之险,亦战亦耕,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而且利于长期坚守。

三、卧龙寨在抗匪和红军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

卧龙寨自建成后,尽管当时白莲教起义,四处战乱,但卧龙寨从未遭受过匪类扰攘。正如卧龙寨岩崖石刻记载:“咸丰十年,众志成城,钱粮家道,工天富贫,未招匪类,未引奸人”。

卧龙寨在后来的中国革命斗争史中发挥过重大作用。19332月,红军在通江县设置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洪口特别区,在毛浴建立苏维埃赤江县政府后,1933年春,军阀刘存厚派部队来镇龙,驻守卧龙寨并四次换防,最后派他的亲信保安二团团长徐代才(混名徐黑子)和保安八团团长璞联远(当地人叫璞团)共千多人驻守镇龙,分兵老鹰寨、烟灯寨、卧龙寨,重点是卧龙寨。外加巴中民团七营营长向宾谷两个连的兵力。并配有大炮、机枪、长短枪等精锐装备,当时团长徐代才召开营联席会议提出:“以防为主,以攻为辅”作战方案,死守卧龙寨,阻止红军前进。为了严守寨子,两头门上配备了“班哨、排哨”的办法,封锁是比较严的。

因卧龙寨是红军从通江麻石向万源、宣汉、达县进攻的要塞。红军为了打击刘存厚的反动势力,向宣汉达县进攻,必须拔出卧龙寨这个阻挡前进的钉子。19331017日(农历827日),由陈锡联团长任总指挥,红四军第十师2829两个团兵力攻打卧龙寨。二营四连指导员向中岳(镇龙卧龙村土顶子人)进行佯攻,后面28团三营营长向仲泽(通江麻石人)由通江麻石出发,翻过仙人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镇龙老鹰寨,进入烟灯寨,解决了上寨门的排哨,居高临下,敌人处于首尾不顾的情况。向中岳深夜用木梯接竹梯,再搭人梯、攀葛藤的办法,在卧龙寨西北面十多丈的悬崖峭壁上攀上第一道关口,解决了排哨,深入到第二道关口,当哨兵从梦中惊醒时,“从天上掉下来的”向中岳等战士已向守寨川军制高点猛烈开火,在后续部队的夹攻下,守寨民团和川军从东南面跳岩逃跑,死伤过半。天亮时战斗结束,红军以几人伤亡的代价,消灭民团和川军三百多人,打死巴中保安营排长苟承安,活捉保安营班长朱家孝。缴获枪支三百多支。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敌人土崩瓦解,所剩残敌一溜烟地逃过了麻石、千秋一带、这次战斗胜利,参红军极为有利,为展开宣达战役拔掉了钉子。

革命老前辈陈锡联将军曾在革命回忆录中有一段“飞夺卧龙寨”的故事,记述了向中岳的战绩。[11]


 

主要参考文献:

[1] [3] [9]镇龙乡志.1986. 2526235-236

[2] [4]平昌县政协学习文史联谊委员会.巴州白莲教起义.平昌:内部资料,2007.

[5] [6] [7] []脱脱等.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2004.

[8]彭从凯.巴中地区历史文化田园调查.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9.

[10] [11]平昌县镇龙区志.1990.18218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