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撷英

南风川剧的一段传奇

【字体: 】 【编辑日期:2021/7/1】 【作者:何茂森】【阅读:

南风乡于19537月由仪陇县划归平昌县。随成立南风、望崇两乡入大寨区管辖。195512月被撤,到19573月恢复南风乡,所辖区域包括原望崇乡在内,属响滩区辖。200310月,乡镇机构改革后,划归于响滩镇管辖。200610月恢复独立乡至今。政府所在地于南风乡寇家营陈氏祠堂。

川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湘、鄂、广、赣、徽、陕、云、贵、桂等省都有大批民众入川定居,并以省为区域建立会馆,全国各地的南腔北调语言和戏剧腔口也相继被移植到四川各地,在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结合当地的风俗、方言以及各种民间戏曲,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四川特色包括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传统上五腔排序以昆为首,是基于昆腔在清代四川上流社会的影响力而言,并非就是川剧)的戏剧品种川剧,并快速流行于四川(含今重庆)、云南、贵州等几个西南省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剧。当时凡只要能兴起市场的地方都建有戏台,相对集中的三、五个乡场都有非脱产的川戏斑子(社),至于各地茶馆、民间婚、丧、寿、喜庆之类的“草台斑子”清唱、打围鼓并未包括在内。

旧时,看川剧也南风人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清晚期,在街人士就组建有业余的川剧班了。最初是以“打围鼓”的形式出现的,有了积蓄,逐步添制衣服袍帽,锣鼓乐器,开始登台表演,演艺虽不算高超,但这时仍是仪陇、平昌的交界之地,所以看戏的人多,很受欢迎。

上世纪初,当地绅士和街上店铺主人筹得一笔资金,添制和更新了袍帽等设戏剧备。老鼓师逝世后,又从双河请来了鼓师方安平,并帮助他在南风安了家,由于南风这个业余戏班历史悠久,经老演员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新的、艺术水平较高的优秀演员。诸如饰“生”的王富春,饰“净”(俗称花脸)的鲜俊仕,饰“旦”的胥成和甯氏姊妹等等。这个业余剧团,每月末逢赶集(南风人称为“赶场”)或“当场”都要在禹王宫戏台上演出川剧节目,供人们娱乐欣赏。那时看戏的人特别多,两层院坝、四十九级石梯、两边厢房站满人后,找不到站的地方的人,只好站在禹王宫大厅里观看。由于大厅是平的,前面的遮住后面的人的视线,后面的人只好站在板凳上观望。真是人山人海。每逢年头岁节,特别是一月十日“磨刀会”,南风哥老会(又称袍哥),仁、义、礼、志四个堂口联合请当地或外地的戏班,上演川剧节目以示庆祝。这个节日哥老会看得特别重要,演川剧的往往是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外地戏班也瞅准场镇大,人口多,风俗浓的特点。常有不请自来。对此主人只好安排在文昌宫或关帝庙演出,由民众自已喜欢的斑子和剧目看。有时外地同时来了两个戏班,南风业余剧团就把禹王宫让出来,由两个戏班轮流上演节目。人歇气,戏台不歇气,南风人把这种演出形式叫做“两副箱子唱滚台” 。但也由此带来了一次“武打”传奇。

民国六年(1917,丁巳),当地的 “九成班”与外地的“广绵班”在南风禹王宫同台演出。为了一些小事情,酿成两个戏班子打大架。每个戏班子中都有人会点武功,都拿出看家本领进行搏斗,想镇服对方。

架打了一上午,还不分胜负,仍处于胶着状态。南风民众对之意见颇大,影响演出不说,损坏了台上设备更可惜。南风习武世家鲜氏,对这个问题看得更深远,如果架从台上打到台下,会伤及无辜群众,不及时制止,后果难堪。但目前双方坚持不下,用说理方法解决矛盾很难奏效,经反复思考,乃采取先武力制之,然后用说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于是鲜崇豪带领鲜久贤等四个子侄,去到禹王宫戏楼前面院坝,见双方难解难分。鲜崇豪纵身跃上戏台,斗打双方都不认识来人,弄不清究竟,误认为是来帮助对方的。双方都上来武艺最好的人对付他,拳脚齐下,形成两面夹攻之势。鲜闪过身子,躲过拳脚,轻舒两臂,两手各提起一个双方上来打斗的人高高举在空中。这两个人被鲜铁爪着动弹不得,疼痛难忍,高喊前辈绕命。这时,其余四人也纵身跃上台去,站在戏台中间拉开架势,等待搏斗,双方见来者不善,都不敢动手了,就这样才镇住了双方。这时鲜才向双方说明来意,请双方理智地对待,通过谈判解决,矛盾,不得再次搏斗。如果,哪方恃强再次行凶,自己将站在另一方沉着应付。双方见鲜是为了和好而来,且公正无私,十分敬佩他的侠义肝胆,都答应和平解决问题,鲜才将二人放下,鲜制止了这场危及南风民众利益和生命的格斗,大家对鲜十分感激,从而形成了“鲜崇豪勇慑两戏班”的佳话。

为什么对川剧这么钟爱呢?我们知道,川剧始于明朝,有五百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戏曲三百多个剧种中,被列为四大剧种之一。川剧是巴蜀文化的积淀、传承的结晶。所以曲牌丰富,剧目繁多,唱腔美妙动人,台词充满鲜活浓郁的生活气息。加上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随之各地的会馆先后建立,致使昆腔、高腔、弹戏、丝弦以及四川本土的灯戏等五种声腔(音乐)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间小调相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使之更富情趣化和个性化,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生活气息浓郁,它被誉为富有“人气、仙气”的高品剧种。人们看的赏心悦目,这是南风人钟爱川剧的原因之一。

川剧场面十分热闹,锣鼓在音乐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同于我国其它戏种而独树一帜。川剧常用的乐器有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丝弦、唢呐共为“六方”,统一归小鼓指挥。川剧锣鼓,本身有极强的表现力,而对观众又有极强的吸引力,不仅悦耳,而且动听,这是南风人钟爱川剧的原因之二。

      此外,川剧剧目十分丰富,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三,指三国;列,指东周列国)之誉。据四川省川剧院和川剧研究所收集到的剧目,就达二千出以上,记录的剧本,也有千余本,从而成为中国各戏曲剧种借鉴、借用和移植改编的“剧目库”。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随便点戏。同时,川剧还在小小舞台上融汇生、旦、净、末、丑、杂六大类行当形象。川剧还有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谱、钻火圈和藏刀等等,使其舞台呈现多彩而神秘,且富于变化。这些也是南风人钟爱川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