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耕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县在加大耕地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耕地保护压力大。一是耕地保护责任有所淡化。基层干部在保护耕地上意识不强,办法不多,“文件式”执法现象普遍;规划产业发展偏离耕地属性,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耕地减少现象严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较为突出:因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旅游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等非农用地;因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农用地转变为园地、林地、池塘、牧草地。三是耕地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土地耕作难度大,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耕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呈大面积增长趋势,虽然各地已经开展撂荒地整治,但完成任务现象突出,整治的撂荒地利用效率低,投入大,产出少。四是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广大农民对耕地“重用轻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有机肥使用少,加之,农村三废排放治理水平不高,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一是全县农机装备少,作业水平低,农机具拥有量31万台套,总动力49.8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56%,落后全省15%以上。二是农机化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三是农机化作业结构失衡,机耕与机收、机插作业水平差距悬殊,机耕作业水平达95%以上,机收和机播作业不足30%,小微机机械作业占80%以上,大中型(高性能)机械作业不足20%,任意一种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严重缺乏。四是农机作业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不完备,抗风险能力差。
为加大我县耕地保护力度,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耕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乡镇年度工作考核目标重要内容,对履职不到位、监管不力的严肃问责追责。强化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强化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全民保护耕地自觉性、主动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党政主要领导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不经审批,不得擅自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管理边界。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大力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理等专项行动,对耕地“非农化”行为全面检查,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执法力度,坚决遏制新增违规占用耕地非农建设问题发生,切实守好耕地红线。
三是优化发展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强化撂荒地整治,鼓励引导农户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解决土地撂荒,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科学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促进耕地向经营主体流动和集中,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既确保粮食安全,又保持耕地地力。
四是科学规划布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机结合,通盘考虑耕地、道路、排灌沟渠,把现代农业、小农水等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有效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大力引进推广适合本地的轻小型和多功能农业机械。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机推广使用率。积极组建农机服务队和农机应急小分队,为辖区农业生产服务。以农机大户为龙头,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加强典型示范带动,建立农机化推广示范片,树立样板带动发展。
平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回复丁光敏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已转我局办理,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平昌县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路子,率先用政治专项巡察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用“两个指标库”增加耕地总量、用“八条硬措施”遏制违法增量、用9集“码上护耕”强化全域宣传、用9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立体规划、用“党旗红·自然美”提升行业美誉,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双赢双促进”。根据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县耕地总面积84.98万亩,超耕地保有量3.1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8万亩,超任务数0.26万亩。2021年—2024年连续3年实现耕地净增加,累计新增耕地1.63万亩。2023全县粮食总产量39.72万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红线。
(一)胸怀国之大者,扛牢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的耕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平昌县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八条措施》等系列文件。制作“码上护耕”9集耕地保护宣教片,采用二维码传播的方式方便传看,实现宣传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开展耕地保护专项巡察。设置田长四级1223名(县级15名、镇级99名、村级364名、网格员745名),采用“周提示+月通报+约谈”方式督促各级田长履职尽责,全县累计巡田30万次,上报问题线索111条,闭环处置100%。
(二)夯实基础支撑,强化规划管控引领。坚持空间规划引领和耕地保护优先,从严从紧“无规划、不选址,凡用地、必耕评,先耕评、后立项”管控,优先足额保有耕地。《平昌县2021—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于2024年6月获得省政府批准并颁布实施,推进驷马三产融合发展片区、同州城乡融合先行片区、笔山茶旅融合发展片区、响滩农副产品基地片区、镇龙森林康养发展片区等规划编制,按需编制一批“多规合一”实用性村规划。率先探索开展9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模型制作及可视化展示。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建设,为“批前审查、批后上图”提供支撑。
(三)严格执法监管,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扎实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清查整治等专项工作。实行“一问题一专班一方案”,切实推进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问责处理14人,其中正科级及以上4名。今年立案查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8件、处罚款652万元,卫片执法违法占耕比下降至1.51%。
(四)抓实耕地补充,确保耕地动态平衡。建立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评价制度,实行“凡用地、先耕评”,从严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抢抓两个农耕季,稳妥有序推进耕地补充恢复,建好耕地资源后备库和新增耕地存量库,实现耕地进大于出。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全县耕地总面积84.98万亩,超耕地保有量3.1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8万亩,超任务数0.26万亩。近3年新增耕地1.63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五)强化数质并重,播种与产量双提升。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宜机化改造,建成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粮食高产示范基地67.76万亩。大力实施“百县千片”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全县规划建设12个千亩高产示范片、13个百亩高产攻关点、100个粮王创建户,明确每镇建立1个200亩以上的镇级示范片,每村居建立100亩以上的村级示范片。2024年,预计粮食播种面积104万亩左右、总产量可达40万吨。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来川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一系列安排部署,压紧辖区党政主体责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二)强化规划管控,守住耕地红线。充分利用现代国土空间管控手段,结合国土调查、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强化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预警纠错;严格执行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审批、有规划按程序批。构建“天空地”的巡查方式,通过执法、监测、巡查等方式和田长提醒服务机制,对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零容忍严查处,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三)灵活宣传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党校、干部讲习堂和各级各类专题培训,强化干部职工业务培训,解读耕地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媒体,加大耕地保护、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和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提升社会公众依法用地、保护耕地意识。
一、耕地保护压力大。一是耕地保护责任有所淡化。基层干部在保护耕地上意识不强,办法不多,“文件式”执法现象普遍;规划产业发展偏离耕地属性,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耕地减少现象严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较为突出:因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旅游用地、娱乐用地、交通用地等非农用地;因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农用地转变为园地、林地、池塘、牧草地。三是耕地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土地耕作难度大,经营规模小,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农村耕地抛荒现象越来越严重,呈大面积增长趋势,虽然各地已经开展撂荒地整治,但完成任务现象突出,整治的撂荒地利用效率低,投入大,产出少。四是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广大农民对耕地“重用轻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有机肥使用少,加之,农村三废排放治理水平不高,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一是全县农机装备少,作业水平低,农机具拥有量31万台套,总动力49.8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56%,落后全省15%以上。二是农机化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三是农机化作业结构失衡,机耕与机收、机插作业水平差距悬殊,机耕作业水平达95%以上,机收和机播作业不足30%,小微机机械作业占80%以上,大中型(高性能)机械作业不足20%,任意一种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严重缺乏。四是农机作业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不完备,抗风险能力差。
为加大我县耕地保护力度,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耕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乡镇年度工作考核目标重要内容,对履职不到位、监管不力的严肃问责追责。强化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强化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全民保护耕地自觉性、主动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党政主要领导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不经审批,不得擅自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管理边界。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大力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理等专项行动,对耕地“非农化”行为全面检查,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执法力度,坚决遏制新增违规占用耕地非农建设问题发生,切实守好耕地红线。
三是优化发展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强化撂荒地整治,鼓励引导农户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解决土地撂荒,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科学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促进耕地向经营主体流动和集中,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既确保粮食安全,又保持耕地地力。
四是科学规划布局,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机结合,通盘考虑耕地、道路、排灌沟渠,把现代农业、小农水等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有效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大力引进推广适合本地的轻小型和多功能农业机械。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机推广使用率。积极组建农机服务队和农机应急小分队,为辖区农业生产服务。以农机大户为龙头,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加强典型示范带动,建立农机化推广示范片,树立样板带动发展。
平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回复丁光敏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已转我局办理,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平昌县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路子,率先用政治专项巡察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用“两个指标库”增加耕地总量、用“八条硬措施”遏制违法增量、用9集“码上护耕”强化全域宣传、用9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立体规划、用“党旗红·自然美”提升行业美誉,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双赢双促进”。根据最新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县耕地总面积84.98万亩,超耕地保有量3.1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8万亩,超任务数0.26万亩。2021年—2024年连续3年实现耕地净增加,累计新增耕地1.63万亩。2023全县粮食总产量39.72万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红线。
(一)胸怀国之大者,扛牢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的耕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平昌县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八条措施》等系列文件。制作“码上护耕”9集耕地保护宣教片,采用二维码传播的方式方便传看,实现宣传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开展耕地保护专项巡察。设置田长四级1223名(县级15名、镇级99名、村级364名、网格员745名),采用“周提示+月通报+约谈”方式督促各级田长履职尽责,全县累计巡田30万次,上报问题线索111条,闭环处置100%。
(二)夯实基础支撑,强化规划管控引领。坚持空间规划引领和耕地保护优先,从严从紧“无规划、不选址,凡用地、必耕评,先耕评、后立项”管控,优先足额保有耕地。《平昌县2021—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于2024年6月获得省政府批准并颁布实施,推进驷马三产融合发展片区、同州城乡融合先行片区、笔山茶旅融合发展片区、响滩农副产品基地片区、镇龙森林康养发展片区等规划编制,按需编制一批“多规合一”实用性村规划。率先探索开展9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模型制作及可视化展示。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建设,为“批前审查、批后上图”提供支撑。
(三)严格执法监管,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扎实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清查整治等专项工作。实行“一问题一专班一方案”,切实推进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问责处理14人,其中正科级及以上4名。今年立案查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8件、处罚款652万元,卫片执法违法占耕比下降至1.51%。
(四)抓实耕地补充,确保耕地动态平衡。建立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评价制度,实行“凡用地、先耕评”,从严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抢抓两个农耕季,稳妥有序推进耕地补充恢复,建好耕地资源后备库和新增耕地存量库,实现耕地进大于出。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全县耕地总面积84.98万亩,超耕地保有量3.17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8万亩,超任务数0.26万亩。近3年新增耕地1.63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
(五)强化数质并重,播种与产量双提升。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宜机化改造,建成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粮食高产示范基地67.76万亩。大力实施“百县千片”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全县规划建设12个千亩高产示范片、13个百亩高产攻关点、100个粮王创建户,明确每镇建立1个200亩以上的镇级示范片,每村居建立100亩以上的村级示范片。2024年,预计粮食播种面积104万亩左右、总产量可达40万吨。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来川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一系列安排部署,压紧辖区党政主体责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二)强化规划管控,守住耕地红线。充分利用现代国土空间管控手段,结合国土调查、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强化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预警纠错;严格执行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审批、有规划按程序批。构建“天空地”的巡查方式,通过执法、监测、巡查等方式和田长提醒服务机制,对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零容忍严查处,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三)灵活宣传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党校、干部讲习堂和各级各类专题培训,强化干部职工业务培训,解读耕地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媒体,加大耕地保护、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和违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提升社会公众依法用地、保护耕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