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一流职业教育品牌 服务平昌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职业教育“散、小、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形成了“一公一民”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但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群众期盼仍有很大差距。一是学位不足,现有办学规模难以适应发展要求。预计到2025年全县至少下差学位3800个,2021年因各种原因去县外就读的中职学生达1500余人。二是条件落后,现有设备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平昌职中校舍及设备设施老旧,实训室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老师只能跟学生“纸上谈兵”。三是品牌不响,现有专业设置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全县仅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学位供给
一是国家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总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二是县域有规划。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储备和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本土人才,县“十四五”规划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容纳学生7000名的公办职业中学,做大做强县域职业教育。结合我县实际,整合县城现有民办学校资源,由县国有平台企业收购一所民办学校,办成公办职业中学,用企业经营后勤服务获得的收益来偿还债务,解决“十四五”规划中新建职业中学的问题。三是民生有需求。职业教育门槛低、成本小、就业通道直接,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学生需要获得低成本教育和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通过“靠技能吃饭”,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
二、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
一是争创“三名工程”。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创建“三星”级以上中职名校、中职名专业、中职名实训基地,争创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双提升”。二是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我县茶叶、花椒、旅游、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用工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做强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建设紧缺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逐步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三是创建一流品牌。采取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打造幼儿保育、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专业成为市级重点专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以示范专业为龙头,创建平昌一流职教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专业,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培育更多大国工匠,为平昌职教代言。
三、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
一是招引培育标杆企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政策配套衔接工作,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建好合作交流平台,招引一批产教融合的标杆企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二是注重职教人才储备。持续加强正面宣传,大力弘扬“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并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加快建设“三县两地一门户”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三是做实融合促进共赢。依托我县食品饮料和机械制造产业园庞大的企业群,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共同进行实习实训等,完成“学”与“用”、“课”与“岗”、“供”与“求”的紧密衔接,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强的人才保障,充分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地方四方共赢,推动职业教育与平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平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