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侧重点在乡风,落脚点在文明。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高价彩礼、聚众赌搏、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仍然存在。一些村民缺失艰苦奋斗精神和勤劳致富的勇气,“等、靠、要”思想长期存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群众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等生活习惯还未根除,制约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是文化阵地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县393个村居虽建有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由于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农村公共文体设施运行管护资金,缺失管理机制,存在无人管的现象。农家书屋大部分时间没有开放,形同虚设,利用率低。
三是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村规民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在人居环境整治、村社道路建设管理等公益事业建设中,群众投工投劳不充分不积极。
四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匮乏。村“两委”凝聚人心功能弱化,部分乡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不深入不全面,娱乐文体活动仅仅限于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很多群众闲暇时间仅仅以看电视,玩牌打麻将作为娱乐的主要形式,缺乏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乡风文明建设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监督管理和教化约束作用,多方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合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村民守道德、守法律、守诚信,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群众求真、崇善、爱美,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二要聚焦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物质基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帮助群众发展生态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多渠道打通农户和市场的联系,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激发群众增收致富内生动力。
三要持续强化宣传教育,创新乡风文明建设活动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宣传阵地,运用典型案例、真实故事,开展形势政策、法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围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平昌好人”“新乡贤”和“好媳妇”等时代新人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乡村道德讲堂、农民夜校、农家书屋的教育功能,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乡风文明传播途径和载体,引导群众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宗德向善,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持续扩大“道德超市”示范效应,为群众参与村级公益活动搭建平台;利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 “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百姓大舞台”等文艺演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农耕文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或农耕文化展馆,支持民间文艺团队发展,培养民间文艺人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四要加快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提倡孝老爱亲、尊礼守法,明令禁止失信行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惩戒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以志愿服务为路径,支持乡村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群众开展邻里守望、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文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实诚守信为目标,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定期公布正反典型,加大失信群众的惩戒力度,广泛开展“诚信农户”“诚信家庭”等创评活动,推动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良好环境。以乡村治理为契机,完善群众自治体系,充分发挥乡村红白理事会作用。明确婚丧事宜规定、办事程序、酒宴标准等,优秀家风家训融入村规民约,带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村霸”和黑恶势力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现象,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利用“有事来协商”平台,建立重大事宜协商公示制度。切实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注重从基层干部、乡村教师等群体中培养新乡贤和“带头人”,发挥他们根植乡土、贴近群众的优势,引导群众投身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的生动实践。
一是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高价彩礼、聚众赌搏、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仍然存在。一些村民缺失艰苦奋斗精神和勤劳致富的勇气,“等、靠、要”思想长期存在。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群众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等生活习惯还未根除,制约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是文化阵地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县393个村居虽建有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由于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农村公共文体设施运行管护资金,缺失管理机制,存在无人管的现象。农家书屋大部分时间没有开放,形同虚设,利用率低。
三是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村规民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在人居环境整治、村社道路建设管理等公益事业建设中,群众投工投劳不充分不积极。
四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匮乏。村“两委”凝聚人心功能弱化,部分乡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不深入不全面,娱乐文体活动仅仅限于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很多群众闲暇时间仅仅以看电视,玩牌打麻将作为娱乐的主要形式,缺乏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乡风文明建设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监督管理和教化约束作用,多方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合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村民守道德、守法律、守诚信,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群众求真、崇善、爱美,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二要聚焦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物质基础。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帮助群众发展生态养殖、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多渠道打通农户和市场的联系,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乡就业、创业,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激发群众增收致富内生动力。
三要持续强化宣传教育,创新乡风文明建设活动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宣传阵地,运用典型案例、真实故事,开展形势政策、法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围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平昌好人”“新乡贤”和“好媳妇”等时代新人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乡村道德讲堂、农民夜校、农家书屋的教育功能,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乡风文明传播途径和载体,引导群众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宗德向善,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持续扩大“道德超市”示范效应,为群众参与村级公益活动搭建平台;利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 “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百姓大舞台”等文艺演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农耕文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或农耕文化展馆,支持民间文艺团队发展,培养民间文艺人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四要加快完善制度体系,构建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提倡孝老爱亲、尊礼守法,明令禁止失信行为;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惩戒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以志愿服务为路径,支持乡村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群众开展邻里守望、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文艺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实诚守信为目标,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定期公布正反典型,加大失信群众的惩戒力度,广泛开展“诚信农户”“诚信家庭”等创评活动,推动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良好环境。以乡村治理为契机,完善群众自治体系,充分发挥乡村红白理事会作用。明确婚丧事宜规定、办事程序、酒宴标准等,优秀家风家训融入村规民约,带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村霸”和黑恶势力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现象,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充分利用“有事来协商”平台,建立重大事宜协商公示制度。切实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注重从基层干部、乡村教师等群体中培养新乡贤和“带头人”,发挥他们根植乡土、贴近群众的优势,引导群众投身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