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撷英

“戊戌变法”骨干人物吴德潚

【字体: 】 【编辑日期:2021/6/29】 【作者:吴云波】【阅读:
吴德潚(1847--1900),男,四川省平昌县白衣镇人,系“戊戌变法”的骨干人物,与翁同和、张之洞、陈宝箴、黄遵宪、汪康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交往甚密,积极支持和参与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受到封建保守势力和皇权统治的无情打击最终失败,但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无比巨大。吴德潚由于为官清廉,为民作主,得罪了权贵与恶势力,后来被恶吏罗楠、都司周德崇借机打击报复,诛杀了他的眷属、子女和家丁共30多人,成为轰动全国的重大事件,光绪皇帝下诏严查此事,斩立决了周之德等祸首,罗楠、周德崇等十四人一并正法,还有多名肇事者被充军千里,永不释回。吴德潚虽然成了封建反动势力的牺牲品,但他的为人,他的官品,却让历史永远不能忘怀。他遇害后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20多位名人作诗、作文、拟联、填词、著书,表示沉痛哀悼和怀念。

吴德潚和他的儿子吴铁樵、吴以棨被称为“蜀之三龙”,是“戊戌变法”的支持者之一,他们遨游于时代潮头,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撰人民英雄纪念碑词时,其中有一句“上溯到一八四零年……”理当包括“戊戌变法”的支持者“蜀之三龙”。

吴德潚系吴铣长子,父亲去世时他年仅九岁,便随在云贵做官的仲兄吴德溥宦游读书。弱冠之年便考中秀才,同治癸酉(1873)被拔贡又中举人,名列全省第三,随考取“咸安营”教习(一种贵胄子弟才可入读的学堂),结业后被大挑一等知县,但他自动放弃做官机会,前往北京拜师苦读。吴德潚的书法苍劲洒脱,章法自然,在北京文人雅士中享有盛誉。光绪二十二年(1896 )吴德潚任钱塘知县旋转江阴、西安(今衢州)知县。

光绪20年(1894甲午),“甲午战争”爆发前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聚天下英才开译书局”,吴德潚在该书局任职,在此结识汪康年、陈三立、杨 锐、梁鼎芬、黄遵宪、邹沅帆、叶 瀚等政治主张相同的名士。光绪21年(1895乙未)3月,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和“富国”、“养民”、“教民”等言论,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变法的纲领。“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即 “公车上书”)呈递都察院同时,社会上已广为流传。文字见报后,颇为当朝士大夫称赞,史称“维新派”。这些变法主张,得到光绪皇帝的赞许。在此背景下,邹沅帆、陈三立、汪康年和吴德潚父子等开始筹建创设 “舆地学会”,“中国公会”以及议设报馆之事,成了“聚集维新同人”的纽带和创办《时务报》的根源。8月,康有为在京创办维新派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同月,北京建立“强学会”。将许多志士和学者、官僚团聚在一起,议定定期集会公开讲演国内外时事。 丙申(1896)春,北京强学会遭遇慈禧为首封建势力打击,吴德潚与谭嗣同通信说:“旋值学会之变,心绪恶劣,不能把笔”。“……鄙意京会不过略存大意,实力举行,求有成效,仍望在外诸君也”。还希望学会能在外地作些实事,如译书、办报等。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元月,吴德潚与谭嗣同、杨叔峤、梁启超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分会”,经办免费发行《强学报》和《中外公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提出变法维新主张,但均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势力的严重打击。此情之下,各省相继组建各式各样的学会,设立学堂和报馆。如康广仁在澳门办《知新报》、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陈宝箴、黄遵宪、谭嗣同在湖南兴办“时务学堂”、吴德潚则与梁启超、黄遵宪、邹凌瀚、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此举得到张之洞默许,议定汪康年任经理。继续为变法维新铺路奠石,鸣锣开道。

《时务报》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式报纸,传播维新救亡思想,它是宣传变法图强的主要刊物,曾风行一时。为办好《时务报》,解决办报的经费困难,吴德潚父子多方奔走,想方设法为报纸筹集资金,将白衣的桐油、生漆运往上海出口获利,为《时务报》筹措了一大笔资金,使报社能够正常运转。梁启超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时,吴德潚还筹钱为其租房、买日用物品、赁房等。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丙申)3月,吴德潚上北京接受浙江西安县(今衢州)知县的委任。1897年(光绪二十二年丁酉)3月,吴德潚由山阴知县调任钱塘县知县。他认为梁启超年纪尚少,宜习欧文且不宜出世太早,就出资在杭州西湖租赁房屋,购习大量书籍,聘请英、法文教员各一人授课三年。康有为自广东北来也住在吴德潚府中。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古二月,吴德潚回浙江西安县本任。他在浙江西安县任上,积极推行新政,向百姓宣传维新变法之道。购买各种西学书籍,开办学校。并着力推行实业,注重农桑,自刊《樗茧谱》试养山蚕。还组织当地百姓编草帽增加收入。购买各种机器织布制衣、造樟脑等。当时,江西的大米出口,造成西安百姓恐慌,米价陡涨。吴德潚严令属下“明察暗访,逐户清查,市价稍平”。米价风潮之后,又遇旱灾,百姓之间借故抢掠,为争水斗殴,命案时有发生。他又一面忙于审理诉讼,一面于城内设坛早晚祈雨,还要劝募积谷存仓,让灾年的饥民受惠。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浙江江山县土匪刘加福联合多股黑恶势力,以“仇杀洋人”为借口,抢掠外国人的资财。6月16日,衢州总镇喻俊明得到线报,立派把总项升率兵剿灭。“铜钱岭”上灯火不断,且炮声隆隆。至21日夜半,讹传有匪进城,居民狂奔西门外逃,城外乡民为了避乱又扶老携幼,蜂拥入城。24日午后,江山、常山二邑失守,把总所率兵勇全军覆没。都司杨怀清、游击陆嗣恺狼狈逃回,衢州文武各官相顾失色,祸机四伏。

此时,衢州城内百姓,人心惶惶,风声鹤唳。当时的恶吏罗 楠、都司周德崇,便借往常与吴德潚仇恨,造谣县令“与匪有勾结”,并煽动说“康有为已入‘九龙山’,将引外国兵来衢州造反,吴县令将为内应”等。消息从都司中出,他和城内的老百姓竟然也信以为真。6月25日早晨,吴德潚正与衢州府知府洪思亮在保甲局与各绅董筹商防守事宜,被罗、周煸动的乱民一哄而入,借搜索匪徒、拆教堂为名,突袭吴德潚。吴德潚得信带丁役保护,反被乱民摘去官帽,剥去官袍,赤身索绑被乱民、恶徒用铁镊拔去须发,并强制他招供与城外土匪和叛党勾结之罪,吴德潚见这些家伙无法无天,怒不可遏,直骂他们罪不可赦。众乱民、恶徒遂用利刃刺穿其腹部,使吴德潚当场死亡。事已至此,这些乱民、恶徒还不肯罢休,杀红了眼的暴徒们又将吴德潚次子吴仲韬、三子吴以东,长孙吴恕昌、幕友萧德荣及家丁一共34人残酷被害,对11名外国男女教士及亲属,暴徒们亦不肯刀下留人,这场惨案共计死亡40多人。

这起杀人大案惊动了全国,光绪皇帝批示:“吴德潚着交部从优议恤,余依议”。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7月6日,浙江省据光绪皇帝批示以及后任浙江巡抚任道镕奏摺,将与“衢州教案”有关的省、道、府、县的各级官吏作严厉查处:革职的革职,充边的充边,杀头的杀头。时任浙江巡抚刘树堂革职,永不叙用,饬令回籍,交地方官管束;浙江布政使荣铨着革职,发往极边;金衢严道道员饱祖龄着定为斩监候罪名,贷其一死减发极边充军,永不释回;浙江衢州府知府洪思亮著革职,永不叙用;衢州镇总兵喻俊明著革职,发往极边,永不释回;衢州城守营都司周之德着斩立决。

对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罗楠、周德崇等十四人,将他们押解到行凶作恶的犯罪现场,斩首示众。其馀徐攀英、程梦熊等九人均发配极边,足四千里充军,永不释回。还有被监禁、待查等多人。



⑴:消除隐患于未形成之前

⑵:很卑劣的强夺硬取或者盗抢哄骗

⑶:吕子即吕坤,子,敬称,(1536--1618),明朝学者,字叔简,自号抱独居土,商丘人。上文是他为家人制定的居家做人的道德准则,刻在“戒石”上,要他们“朝夕诵思”照行的训辞。

参考资料:

一、《达县志》1938年版、《宣汉县志》1931年版

二、《吴氏名人传略》吴辟成、陈革昌撰,何茂森改撰

三、《平昌家风》中共平昌县委纪委出2018年版

四、《平昌文化丛书》2017年版

五、《清史稿》第四百九十四卷·列传二百八十之《忠义八》记德潚和子仲韬⑴死难事。文曰:“吴德潚,字筱村,四川达县人(1946年划归平昌)性至孝,博极群书,以进士用知县。庚子年,任浙江、西安。北京拳乱起⑵,江山县土匪以仇教为名,连陷江山、常山,县人咸于应之,德潚谓此事未定,洋人必袒不宜歼,有罗楠者,素健讼,德潚尝严惩之,久含恨。结都司(外职四品武官)周之德,挟众指德潚袒洋教⑶,劫德潚缚道署衙门,尽镊须发,以利刃攒刺,洞腹死,德潚骂不绝口,子仲韬驰哭尸下,又杀之并入县署杀全家四十余口。事定,恤如例”。

六、《吴德潚父子与戊戌维新》平昌县政协文史资料第10集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