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平昌县政协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撷英

我们的祖先真是“湖广填四川”时来的吗?

【字体: 】 【编辑日期:2021/6/29】 【作者:何茂森】【阅读:
   题记:现在很多人一说到自已祖先的来源,都说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川或麻城县孝感乡”来的。本文就这一特别的标题为切入点,从收集到的碑记、族谱、论文,从林林总总的姓氏中选一些出来表明观点。因今时的平昌是1946年才从巴州(巴中县)析出,故此文仍以巴州之名着笔。至于文中的姓氏未含今巴州区或其他地域的,亦请辨别、参考。



清顺治十年(1653),皇帝颂发诏令,号召子民开荒种地,官给种子和耕牛;1657年颂《官吏督垦荒地则例》;次年规定官员以“开垦荒地为政绩,连考三年”,1671年清康熙颂行《四川招民条例》,鼓厉外省 “前往四川垦荒”,并表示“四川境内土地,不管原来是有主还是无主,在没人耕种和缴纳粮税的情况下,只要愿意开垦就全部归属新移民”。这种任由移民在四川随意“插占”土地的奇观,一度存在数十年之久。直到到了雍正六年(1728 年),迁徙到四川的移民才基本告一段落。

再看一段近年因去湖北省麻城县(市)找“孝感乡”寻根的人太多,群众、官员都接应不遐,然而绝大部分寻根者基本是空手而归。当地官员苦难于无效应付,多次以官方名义刊文表示歉意并公布“麻城县孝感乡”的历史沿革,试图申明孝感乡或更小的地名正式填川时早不存在的事实。官文简摘如下:

“明代,孝感乡位于今麻城市西南部,面积1200平方公里。原麻城县分四个乡区,孝感乡是四乡区之一。地址就在今天麻城市鼓楼办事处的沈家庄。不过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行区乡调整时,已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到明嘉靖四十一(1562)年,又将仙居乡并入黄陂县(后称黄安县、红安县)。至清康熙移民四川时,孝感乡的名字已近200多年就不存在了”。

这篇“政府行为”的文章以明确的建置沿革说明:“麻城县曾经向外移民是真,但说孝感乡是大多数移民祖籍地是不存的”。就是很多姓氏都承认他们的祖先拖儿带女 “入川码头”的高干(杆)堰、高阶堰、高坎堰、高埂堰、高家堰、高甘堰、高阶念、高阶沿、高街院、高岗阳、高街阳、高感院、高石楼门、高石梯村、鹅公大丘等都是因为口音有不同、写法和说法而异造成的。

我们还可以从史志、地理、人口的角度还原真实的麻城、孝感。

北宋王存的《元丰九域志》记载:“麻城,四乡。歧亭、故县、白沙、永泰、桑林、永宁六镇”;《明史·地理志第二十·湖广·黄州府·麻城》说:“麻城,府北。辖双城镇、鹅笼镇、虎头关、黄土关、木陵关、白沙关、大城关、岐亭镇”;“从宋至明都无明确的孝感乡记载”。

康熙九年的《麻城县志》和光绪《麻城县志前编》之“疆域·乡镇”同载:麻城县,“明初分四乡,太平、仙居、亭川、孝感,统130里。成化间并孝感入仙居为三乡。嘉靖间析太(平)、仙(居)二乡入黄安。明确是说,孝感乡在明朝历史上只存在了60多年,跟“填四川”一点关系都没有。

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万历四十七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初册定人口110287人。明末清初可推算有37953人移民到了四川。然而这样有大规模移民,在县志中“均无记载”?

本省的史学博士,成都大学副研究员雷 兵2009年2月7日发表的 “清代‘湖广填四川’质疑”一文也证实了上述说法:

明清之际长期的战乱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四川造成了灾难性后果。……“自乙酉以迄戊戌,计九府一百二十州、县,惟遵义(时遵义府隶属四川)、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一带稍存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鸡彘绝种已数年”。……成都平原, “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巴蜀地区似乎已成 “无人区”。于是,顺治十年(1653),清王朝开始推行鼓励移民入川的政策,主要从今湖北、湖南,以及陕西、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招徕大量移民。在湖广移民中,又以湖北人最多。这就是清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

因有移民大潮在先,四川很多人被其祖先口传为都是“湖广填四川”来的概念并不准确如:

杨尚昆在其《回忆录》中说:“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87年,第一次回到家乡见新县志,才知道杨氏家族远祖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南宋末在湖南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的后裔嫡堂兄弟三人,沿涪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 ”。

著名作家艾芜(汤氏)在1948的《我的幼年时代》中说:“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而且有族谱”。而成都附近的《汤氏族谱》所载则是: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康熙中,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高沙柿杨家桥(今属洞口县)。

邓小平的祖籍是1989年邓榕回广安查了邓家历史和《邓氏族谱》、《广安州新志》,均记载广安邓氏原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但邓榕的叔叔邓垦却说,他“小时听大人说,邓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

上述例子说明,有人从湖北麻城县来“填川”是实,从“孝感乡来填川”的就不真实了。近年一些家族修志者,只凭一些人的误说,或者为图便宜,以传说为据,理直气壮地将入川始祖祖源写成“麻城县孝感乡”,误记了祖宗根脉, “以讹传讹”,从此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自已的根源了,岂不令人叹息?

民国《四川南溪县志》也早就质疑孝感乡移出那么多人?川、渝两地的“福建会馆”、“广东会馆”、“陕西会馆”等,则记录了其他省区移民入蜀的真实历史。也证明麻城县“孝感乡”移民数量和移民地位是被无根据地夸张了!



“填”或“移”都是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中国自秦汉以后就开始“川填”和“填川”了。只清代这次“湖广填川”是官方带有强制性的,有优惠策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我们巴州的老一代人,一问自己姓氏之源大都会说:听上几辈人说,我们都是“湖北填四川”或“麻城县孝感乡填川来的”“ 一些古碑和族谱上也都这么镌刻记载来的”。但奇怪的是四川那么多县,志书上都没有这样的记载,为什么?

说明移民的来历和入川的人数不真实,也不敢写入清代的历史!

对很多人而言,“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只是一个祖先从众、“冒籍”“依傍”“抱团取暖”而需要的地名。清初实际残存的土著四川人比传统的说法和记载要多得多;今天的四川巴州人(含平昌)或许有少数人身上还地流淌着古巴、蜀人后裔的血液。为证此言可信,我们先选几个在全国著名的姓氏(不排序)来探索问题:

(一)宗谱之说:

《何氏宗谱》(清乾隆庚子1780年首修)载“明一代何礼(公元1368年前后)之子坟墓葬“今兰草乡梁铜村 “玄爷庙”左手大坟莹;二代季子何永通葬今澌岸娱乐村 “白岩坝”,三代何胜龙、胜虎、胜忠,分别葬玄爷庙、落山坪。到清代第一代祖何桂芳在落山坪建祠分派(与弟桂兴各立门派)时(1644年清顺治元年)以六子分房,分别住巴中独柏水音坝、顶山坝、桃溪;平昌白岩坝、小燕山、大元山等地情况看,今巴平两县的部分何姓,至少不是被张献忠或姚黄土暴子杀绝之族,而是因族广人众,才有修谱之举,那就更非“湖广填四川”来的。今天何姓人说是来自“湖广填四川”,也许是当时为享受“填四川”的“优惠政策”的 “冒籍”者或先为避逃战乱匿入深山、险地,后返原住地的“回迁户”或“插占户”……。

清光绪初,今白衣吴氏(两代一门一翰林二进士、十八位七品以上官员)来蜀先祖吴鸣琳(四弟兄,鸣珏、鸣球、鸣珍均先后来白衣居住,因“白莲教”反,除鸣琳外全部返回江西留宜黄县潆溪乡。四川总督丁宝桢为吴父瑞圃撰碑序说:“公家泽,字瑞圃,四川达县(1946年从达县析出归平昌)人,原籍江西宜黄县,父玉昭公(鸣琳)于乾隆年间游蜀娶张太夫人……”。说明鸣琳兄弟来蜀也非“迁”、“填”而来,而是“游蜀”(看风水的,从江西一路看到白衣钟家山)来的……。

巴中清江、曾口、和平昌一些刘氏,按其《庆远堂宗谱》载:来川始祖为继朴、继棠,是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迁徙”来蜀的,时,清朝移民高潮已过……。平昌云台入川始祖刘芳森,原籍江西省永新县中村。元末明初任江西省庐陵县(即今吉安县)令,由于刚明济物,后擢升四川北道保宁知府,任职数载,兢业清慎,因年耄耋遂告致官。屯住巴州从化乡(今云台,但辖域比原云台区还大)中嘴梁。显然也不是“顺康填川”时来的“。

《苟氏宗谱﹒巴中篇》载:“落业始祖苟金志……居通江梨树桠,明末迁达州,后移居阆中。清初,金志公避难于巴州顶山后迁石羊山”。“据此,今巴中、平昌、通江、南江、达川、万源、宣汉、阆中、仪陇、营山等地的苟姓中,十之八九,是这几支人的后裔”。明确地界定了川东北一带苟姓不属“麻城县孝感乡填川”之说;《巴州志》还有载:“苟道炫,县东大井溪(今五木乡前锋村)人,明嘉靖丁卯年(1567年)科进士,曾任平凉知府(今甘肃)。九子入庠,孙天奇,乾隆甲午(1774)年举人,任云南知县”。按古本《苟氏族谱》分支,至少说明,今平昌响滩、坦溪、兰草、五木、笔山和巴州区羊凤一带的苟姓也决不是“顺康”时移来的……

巴州亮垭子(今福申)《周氏族谱》说:“先祖周 福于明末清初时,从陕西岐山县迁入四川省通江县(今万源)竹峪关场团包寨埃山碥落业。生三子:一分迁今万源;一分迁今瓦子场;一于清乾隆年间迁今福申周家山,后生五子,除一子回迁老屋(竹峪关)外,其余皆居住本地和岳家等地,子孙衍繁十四代。

另一本《周氏族谱》说:巴州和宣汉县周氏,明中晚期(以前无查)入川祖周易、朝书、朝礼、朝备四弟兄,其中周易育三子,定居宣汉胡家坝;朝书子仕宏,官褒城(今汉中)县令,累至明兵部侍郎,生五了,明末遭张献忠部围困无水源,兄弟失散现已难纠,只记有禹贡一支后人,在巴州兰草渡木寨子落业,衍繁至今已发展到原青龙坎、坦溪口一带。

巴州鼎山乡、青龙坎(今青云)和今坦溪一带的董氏,有民国七年手写族谱载:“太初一代祖董元通原系江西省宁江府庆元县人氏。初填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插占立基。自明朝天顺九年迁居于本地(今青云乡八村)巴属冯公庙境(今分青云、坦溪、大罗、蝉池、凤溪)落业……”,还有历代口传说:“董姓先祖,明末避难于巴中‘鼎山寨’,被‘八大王’的人马围住,几天攻而不下,士兵们吃饭无粮,口渴缺水。他们突然发现鼎山寨上有一竹杆上悬一只新鲜鲤鱼(是寨上的人用计吓敌,他们实际也没吃的了)围寨头领立即想到:寨上既然有鱼不吃,说明寨上粮食有存。既攻不下,不如另寻他处,于是下令连夜退兵而去”。这个口碑,与《周氏宗谱》所述10姓人守寨之说完全吻合!而且道光13年的《巴州志》和1986年的《鼎山区志》也有相同记载……

平昌、巴中、渠县一带的杨姓族谱、墓碑载:他们先祖原籍陕西华阴人。因其后裔杨  祥(字正吾)为朱元璋打红巾军徐寿辉解粮有功,明初即被授“保宁府总镇(正二品)”官,后升至“左户御驾将军”,过三代由其孙杨真宝于明建文年间(1402)迁入巴州鼎山乡辖(今龙岗九盘寨、金堆山,生子祖、先、富、胜、正,于明正统年间(1440)先后分居杨家山、玉龙山、石垭场、高石坎、肖家嵌、大山头、渠县一带……。今平昌荔枝、石垭、青凤、板庙、长垭、元石、岳家等地杨姓,他们的入川祖名杨 舜,他是南宋末在巴州曾口县任县令,到致仕归老,带上自已的亲人,先在荔枝场背后今乡政府附近置业居住,后人口多了,又在杨杨坝买田落业,衍繁子孙22代,人文秀发。他们无疑不是填四川来的,称他们为“原住民”也有道有理。

元山乡的池姓,他们的祖先原籍不详。其入川始祖为池现龙。他是明南京的“都阃将军”,属左良玉的部将。有撰写南明末史的记载说:“左良玉部下池现龙等人,黄得功部下翁之琪等人、高杰的部下程秀夫等人都在抵抗清军时战死或自尽……”。其实他是在奉命在川东北一带与清军作战时,眼见左拥兵自重,明军又末路途穷,自已又不愿降清而弃官隐入巴州(今元山)池家河,这姓人也不“填川”来的……《巴州志·校注》有载。

平昌望京(原为巴州长乐乡麻石口)白氏,入川始祖白桂林约生于十四世纪初(元朝后期)。祖籍河南南阳,明初迁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干堰(高阶檐)为避乱而入川,至今已时近700年,脉衍二十七代,人口逾两万。望京白氏除以望京为主要聚居区外,还迁徙镇龙、喜神、界牌、笔山、龙岗、通江以及国内一些地方。

苏姓,今平昌、万源、宣汉、成都、重庆、巴中、仪陇、通江等地苏姓,大都是三弟兄的分支,而江口邱家的苏义三(三弟兄同名,故称么义三)又源于600多年的眉山县。也有民国初的家乘确证,苏姓也不是“填川”而来的。

这九姓人都不与“填川”相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