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史话
“元旦”是世界所公认的公历纪元之称,我国则称之为“阳历”节日,是新年伊始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据考证,此名源于三皇五帝中的颛顼,约3000余年历史。由唐初房玄龄等撰写《晋书》上早就载有“以孟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而颛顼则以农历的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又合称“元旦”,故而“元旦”两字可算个词组,而且是一个“合成词”。
“元旦”之词还出于南朝·梁代萧子亏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在解释《春秋经》中的《公平传·隐公元年》上,曾精辟载道:“元年者何?君子始年也。”这就导出了“‘元’者,‘始’也,第一也”。
古代民间对“元旦”有种种趣称,汉代张衡《东京赋》上记述“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而《后汉书·陈翔传》中也明确地载有“时正旦朝贺……”;另《汉书·孔光传》上又精辟透彻地载述了“岁之朝,日三朝”,又被颜师古引伸注释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日三朝”来由。可是在晋代傅玄著的《朝会赋》上载述“采秦汉之旧仪,肇元正之嘉会”;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上有“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旦……亦云三元。”还有“正月三朔,是谓正月”。这就是“元旦”在历朝中的称为雅号。古代文人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极其精辟地记述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民间已俗称为“新年”,只是习惯地称呼阴历新年。古人朱俊声又极为精细地论述到:“日出地平谓之旦”,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美好的明天,寄于无限希望,更加美好的未来向我们在召唤!
其实古时有“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趣说,出现了金鸡报晓,迎来新一年“元旦”之日。从我国历朝起总把新年伊始,当作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良辰佳节来庆贺,故“元旦”就有一岁之首之称。于是“元旦”被称为“上日”、“首日”及“三元”之称谓!历朝所称的“元旦”之日各有千秋。《诗经》上称“元旦”两字;汉代则称其为“元正”;晋则称“元辰”;到南北朝时也称“元辰”……所以我国古代“元旦”独有月日之异。最早的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到商王朝却将“元旦”之日改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提前到十一月初一;后来秦代再又将“元旦”提前至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恢复夏历纪元法,“元旦”重又改回到正月初一。自唐以后,一直沿照此纪元法将“元旦”定于正月初一。最终直至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通电各省以公立纪元法,于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而到新中国成立,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向世界宣布公历(阳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传统佳节——“春节”。而外国“元旦”日则也很有趣,并非都在一月一日这一天。许多国家则以大自然的一些奇异现象为依据的。像非洲的埃及其“元旦”是在秋季;而南美阿根廷的“元旦”,却是在炎热酷暑的夏天等等。
公历乃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为10个月,当时的统治者——罗马皇帝竟随心所欲的决定要增添2个月,并将其放在年末,后来儒略·凯撒统治了罗马做了皇帝,为树立其威望,特别强行颁布一道圣令,将原先放在年末的2个月,重又移到了年头,于是就正式规定一年由12个月组成,并以1至12数序排列下去,形成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一。这是公认的公历纪年法,且将1月1日标定为“元旦”。
“元旦”之词还出于南朝·梁代萧子亏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在解释《春秋经》中的《公平传·隐公元年》上,曾精辟载道:“元年者何?君子始年也。”这就导出了“‘元’者,‘始’也,第一也”。
古代民间对“元旦”有种种趣称,汉代张衡《东京赋》上记述“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而《后汉书·陈翔传》中也明确地载有“时正旦朝贺……”;另《汉书·孔光传》上又精辟透彻地载述了“岁之朝,日三朝”,又被颜师古引伸注释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日三朝”来由。可是在晋代傅玄著的《朝会赋》上载述“采秦汉之旧仪,肇元正之嘉会”;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上有“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旦……亦云三元。”还有“正月三朔,是谓正月”。这就是“元旦”在历朝中的称为雅号。古代文人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极其精辟地记述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民间已俗称为“新年”,只是习惯地称呼阴历新年。古人朱俊声又极为精细地论述到:“日出地平谓之旦”,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美好的明天,寄于无限希望,更加美好的未来向我们在召唤!
其实古时有“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趣说,出现了金鸡报晓,迎来新一年“元旦”之日。从我国历朝起总把新年伊始,当作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良辰佳节来庆贺,故“元旦”就有一岁之首之称。于是“元旦”被称为“上日”、“首日”及“三元”之称谓!历朝所称的“元旦”之日各有千秋。《诗经》上称“元旦”两字;汉代则称其为“元正”;晋则称“元辰”;到南北朝时也称“元辰”……所以我国古代“元旦”独有月日之异。最早的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到商王朝却将“元旦”之日改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提前到十一月初一;后来秦代再又将“元旦”提前至十月初一;直到汉武帝恢复夏历纪元法,“元旦”重又改回到正月初一。自唐以后,一直沿照此纪元法将“元旦”定于正月初一。最终直至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通电各省以公立纪元法,于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而到新中国成立,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向世界宣布公历(阳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传统佳节——“春节”。而外国“元旦”日则也很有趣,并非都在一月一日这一天。许多国家则以大自然的一些奇异现象为依据的。像非洲的埃及其“元旦”是在秋季;而南美阿根廷的“元旦”,却是在炎热酷暑的夏天等等。
公历乃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历法原为10个月,当时的统治者——罗马皇帝竟随心所欲的决定要增添2个月,并将其放在年末,后来儒略·凯撒统治了罗马做了皇帝,为树立其威望,特别强行颁布一道圣令,将原先放在年末的2个月,重又移到了年头,于是就正式规定一年由12个月组成,并以1至12数序排列下去,形成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一。这是公认的公历纪年法,且将1月1日标定为“元旦”。